临汾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省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以构建“2621”经济新框架为重点,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部超额完成,“十五”计划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山西省统计局联审核定,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因粮食减产下降5.9%;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19.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8%;第三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1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741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573美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加3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5.1%,高于计划目标3.1个百分点,GDP总量五年翻了一番,确立了全省第二经济大市的稳固地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最稳、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6∶62.4∶30调整为6∶64.5∶29.5。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1%,提高2.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1.3%、1.4%、0.8%、14.1%和3.7%;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65%,涨幅比上年回落24.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4.81%,涨幅比上年回落26.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7%。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85.6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8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4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6.7∶23.7∶29.6调整为45.8∶24.2∶30。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主导产品市场价格回落,企业“两金”占用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年农业生产投入增长22.3%,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平稳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67.43万亩,比上年增加17.63万亩,增长2.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47万亩,增加30.2万亩,增长4.8%。受多年少有的严重旱情影响,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56亿公斤,比上年减产21.4%。其中,夏粮产量5.85亿公斤,减产33.1%;秋粮产量7.71亿公斤,减产9.2%。全年油料产量3.3万吨,棉花产量0.6万吨,蔬菜产量82.5万吨,水果产量22.1万吨。 畜牧业生产状况良好。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99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99万吨,增长9.7%;牛奶产量1.86万吨,增长11%;禽蛋产量6.25万吨,增长7.7%。年末,大牲畜存栏50.77万头,比上年减2.6%;生猪存栏104.96万头,增长11.6%;羊存栏148.88万只,增长3.3%。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532吨,比上年增长9.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7%。化肥施用量(折纯)14.19万吨,增长2.1%;农村用电量5.12亿千瓦时,增长5.1%。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1.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与“九五”末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20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2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2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19%;集体企业完成25.3亿元,增长41.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3亿元,增长42.9%;股份制企业完成167亿元,增长26.1%;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完成5.7亿元,增长26.1%;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9.5亿元,增长38.9%。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7.6亿元,增长17.3%。 煤、焦、冶金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四大行业支撑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52.7%;炼焦业完成47亿元,增长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78.5亿元,增长25.8%;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完成增加值8.1亿元,增长17.6%。四大行业新增增加值52.7亿元,占全市新增量的88.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23.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多数呈现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原煤产量5244.7万吨,增长35%;洗精煤产量2431.9万吨,增长16.2%;焦炭产量2173.5万吨,增长13.8%,其中,机焦2114.3万吨,增长20.5%;发电量72.32亿千瓦时,增长26.8%;生铁1127.3万吨,增长35.9%;钢436.86万吨,增长22%;钢材205.34万吨,增长22.1%。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1.2亿元,增长30%;实现利税95.5亿元,增长11.2%;实现利润38.7亿元,增长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6.3亿元,与上年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3%。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实现利润0.27亿元,实现利税2.11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8万平方米,增长10.4%,竣工面积135.5万平方米,增长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