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在上年突破5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5年又连破60亿元、70亿元、80亿元三个大关,达到8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1.09%,增收24亿元,为近十年来净增额最多的一年。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3亿元,增长48.6%,占到财政总收入的35.2%。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主体税种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36.2%、35.9%、69.1%和83.6%,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与“九五”末相比,全市财政总收入增加68.1亿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40.9%,高于“九五”期间27.8个百分点。“十五”末,全市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13个,比“九五”末增加7个,其中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个,比上年增加2个。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57.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5倍,农业支出增长22.3%,水利和气象支出39.4%,科学支出增长8.7%,教育支出增长20.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33.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9.5%。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2.89亿元,比年初增加10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7.04亿元,比年初增加0.3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0.18亿元,比年初增加78.6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1.09亿元,比年初增加14.02亿元,剔除商业银行剥离和农村信用社票据置换因素,贷款实际较年初增加29.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亿元。现金投放平稳,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290.8亿元,累计现金支出2321.6亿元,货币净投放30.7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2.6亿元,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5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9亿元,下降19.7%。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2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全市总投入1.4亿元,对496所学校实施了改造,竣工面积32.09万平方米;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又有新进展,临汾三中、曲沃中学、襄汾中学通过验收;全市普通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普通高等院校3所,招收本、专科学生(不含函授生)5435人,在校学生2.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1857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7074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7864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193人;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9298人,初中在校学生250550人,初中入学率99.5%;小学在校学生43202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2005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6%、90%和99%。民办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民办学校313所,在校生6.3万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发布洽谈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60项、意向273项,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37项,付诸实施69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山西长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华翔互兴冶铸有限公司、山西汾河生化有限公司、山西亚华制盖有限公司、山西汤荣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7个(其中县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6个,从业人员86人,科技活动人员81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6人,科技活动人员14人。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2个,全年监督抽查1436家次企业1377种产品和商品,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2000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拥有专业地震台站2个,地方、企事业台站2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产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功承办第九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被中国剧协授予中国戏曲“梅花之乡”称号;襄汾县《天塔狮舞》赴浙江临安市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华夏一绝”民间艺术大赛获银奖第一名,霍州威风锣鼓赴上海参加第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市群艺馆编排的《夕阳俏花鼓》参加了全国“夕阳秀”第二届华夏老年风采大赛荣获最高奖“牡丹花金奖”;剪纸艺术家梁春兰应邀参加了新加坡大唐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共申报《平阳木版年画》、《翼城花鼓》、《任庄扇鼓》、《蒲州梆子》、《天塔狮舞》、《移民文化》、《威风锣鼓》七个项目。文化市场健康有序,专项整治印刷复印业,检查店档、摊点、印刷厂333个,查处案件30起,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15550册,取缔非法摊点11个,取缔非法印刷企业35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18个医疗救治国债建设项目已完成15个,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区建设规模和质量名列全省第一;襄汾县、浮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行健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稳步推进;“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96.21%,治愈率达到85.46%;打击无证行医工作收到成效。全年共检查各类医疗机构326家,取缔无证黑诊所278家,没收药品器械价值13.8万元。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二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4枚、银牌17枚、铜牌25枚。承办了“劲力杯”全国青少年健美操锦标赛,“吉顺杯”中国象棋友谊交流赛,“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竹林大药房杯”中国甲级女篮邀请赛,第三届“安隆杯”四省男篮对抗赛,“金盾杯”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等全国大赛。承办了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国门球冠军赛、山西省门球大赛、全省检察机关羽毛球赛、全省职工篮球赛和霍州七里峪森林公园门球邀请赛等省级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