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临汾市统计局

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量40.74亿元,增长27.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125.7万门,增长9.2%;固定电话91.7万部,增长0.2%;移动电话120万部,增长9.2%,本年新增10万部;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721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1.74%;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分别达到22.12部和28.95部。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0929人次,比上年增长44.28%,接待国内旅游者757万人次,增长22.8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59.01万美元,增长42.07%;国内旅游收入33.4亿元,增长42.43%。

九、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6%,增收19.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93亿元,增长36.45%。扣除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98.18亿元和35.92亿元,同口径增长18.2%和22.7%。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主体税种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15.3%、25.54%、11.67%和25.95%,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2006年末,全市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14个,其中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个,比上年增加1个,分别为尧都区18.9亿元、洪洞县13.2亿元、襄汾县11.2亿元、乡宁县10.8亿元。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7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1.25%,农业支出增长11.28%,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28.54%,科学支出增长21.87%,教育支出增长17.6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3.6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1.4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35.4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1.69亿元,比年初增加88.8亿元,增长14.48%。各项贷款余额337.46亿元,比年初增加36.37亿元,增长12.08%。全市累计现金收入2209亿元,现金支出2244亿元,货币净投放35亿元,比上年多投放4.6亿元。

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1亿元,增长12.5%,贷款余额190亿元,增长15.6%。

全年全市证券公司开户数达到3.3万余户,证券交易额106亿元,比上年增加63.72亿元,增长172.2%。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3.42亿元,比上年增加4.07亿元,增长43.4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4.37亿元,增加0.16亿元;人身保险保费收入9.05亿元,增加3.91亿元。全年全市保险公司共支付各类赔款2.35亿元,比上年减少0.77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不含函授生)6110人,在校生21120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8所,招生14604人,在校生36187人,毕业生8621人。全市普通中学404所,比上年增加1所。普通高中招生31138人,在校生92178人,毕业生28227人;普通初中招生81487人,在校生250202人,毕业生80896人。普通小学2948所,招生66610人,在校生409053人,毕业生69369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招生84人,在校生514人,毕业生43人。注册幼儿园349所,在园幼儿48426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发布洽谈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51项、意向187项。引进农业新技术成果144项,付诸实施72项。全年全市共申请专利136件,其中发明专利46件。山西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亨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曲沃县恒通铸造有限公司、襄汾县恒泰制动器有限公司、山西龙盛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7个(其中县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6个,从业人员86人,科技活动人员81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6人,科技活动人员14人。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6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4500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拥有专业地震台2个,地方企事业台站2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广播电视台17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5.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7%。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第三届广场文化消夏活动,《浮山架子鼓》、《翼城花鼓》参加了全省第五届广场艺术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入进行,市蒲剧院、小梅花剧团参加了中国第二届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戏曲精品展示表演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大小梅花的艺术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威风锣鼓、翼城花鼓、天塔狮舞、蒲州梆子等入围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4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全市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496 张,卫生技术人员1463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师6973人,注册护士3661人。乡镇卫生院236个,床位3672张,卫生技术人员3784人。全年全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11658例,报告死亡31人。全市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159.9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参合率达到88.14%。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我市256名运动健儿参加了第十二届省运会,获金牌31枚,银牌46枚,铜牌40枚。年末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81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08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147043人,比上年末增加26538人。全年出生人口51325人,出生率12.42‰;死亡人口24787人,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3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61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81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迈上3500元台阶,达到3598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27元,增长1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3.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