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5.9%,教育支出增长34.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0.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4.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6.8%,环境保护支出增长62.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18.4亿元,比年初增加128.8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6.4亿元,比年初增长21.8%,其中:企业存款79.5亿元,比年初增长7.0%;财政存款36.2亿元,比年初增长47.8%;城乡储蓄存款517.4亿元,比年初增长2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69.4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7.2亿元,比年初增长0.9%,其中:短期贷款278.6亿元,比年初下降3.0%;中长期贷款163.4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69.5亿元,比年初下降21.6%;农业贷款121.6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商业贷款47.6亿元,比年初下降5.9%;乡镇企业贷款6.9亿元,比年初增长9.5%。个人消费贷款17.1亿元,比年初增长8.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967.5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981.0亿元,货币净投放13.5亿元,比上年少投放11.7亿元,减少46.4%。 2008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13家,全年保费收入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财险业务保费收入4.2亿元,增长13.5%;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7.4亿元,增长37.0%。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3亿元,比上年下降14.8%。其中,财险业务赔款2.1亿元,增长40.0%;寿险业务给付0.2亿元,下降83.3%。 2008年末,证券机构开户数达41284户,其中,当年新开户7965户,全年交易量达到265.6亿元,比上年减少29.0%。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财政对科技方面的投入57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6项,争取资金2108万元。获得全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全年申请专利379项,比上年增长36.3%。每10万人申请专利达到7.5项,比上年提高1.8项。 运城、绛县、风陵渡三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99.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财政收入4.1亿元,增长41.4%。 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5225人,专任教师94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7184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4.3万人。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5.7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1%,比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稷山高台花鼓走进奥运会。农村电影免费放映率达到100%。我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央“扫黄打非”领导组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站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1%,电视人口覆盖率95.1%,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4.5万户。 全市年末共有博物馆19个,馆藏文物174485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4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6处。 全市年末共有医疗机构396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20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70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0个,民营医院88个,厂矿医院23个。村卫生所3292个。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2.2万人,其中医生1.6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病床床位数1.6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3.2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83.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参合率为91.7%。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比赛中,我市获男子标枪银牌一枚。在全国比赛中,获公路自行车冠军赛第一名、锦标赛第一名,获女子1500米田径大奖赛第一名。在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阶段赛上,获金牌20枚,银牌22枚,铜牌33枚,其中1人次打破1项全省最高纪录,10人10 次打破10项市各组别最高纪录,1人达到国家健将运动员标准,10余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任务,受到北京奥组委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全市57.5%的行政村拥有体育场地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1平方米。完成了体育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 2008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两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所15个,检验样品3590批(次),检定计量器具7万余台(件),新(换)办代码证书9548个。全市共有气象台站14个,自动站13个,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8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天气预报警报短信服务网1个,小型卫星地球站1个,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站13个,“121”电话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13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单位14个,共组织高炮防雹作业18次,增雨作业11次,累计增雨量3.2亿立方米。全市有地震监测站15个,宏观监测场116个,地震遥测台网1个,子台5个,全年全市境内共发生地震36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3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市2008年末总人口为507.6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3万人,增长5.9‰。其中:男性257.9万人,占50.8%;女性249.7万人,占49.2%。人口出生率为11.5‰,比上年降低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6‰,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全市城镇人口178.8万人,乡村人口32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5.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为103.3(女性为100),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1。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90.5元,比上年增长16.2%。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896.9元,比上年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198.4元,比上年增长13.7%(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8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1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80.1元,比上年增长33.8%)。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1元,比上年增长12.1%。农村占人口20%低收入者收入为1574.4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81.2元,增长12.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1.9平方米(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2%(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