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晋中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3.4%,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5%;第二产业增加值175.9亿元,增长16.9%,贡献率为66.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亿元,增长10.1%,贡献率为30.2%。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1.7:50.8:37.5调整为10.5:53.1:36.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分类看:食品类上涨2.5%,烟酒及用品上涨1.6%,衣着类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4.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O.5%,交通和通讯上涨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6.6%,居住上涨5.7%,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9.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7.2%。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38.8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6.06万人,增长1.5%;农村从业人员102.74万人,增长1.3%。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33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贡献不足;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了稳步发展的局面。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8.3万亩,比上年增加13.6万亩,增长2.8%。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399.5万亩,增长4.8%;油料种植面积15.6万亩,减少12.3%;蔬菜种植面积74.4万亩,比上年增长O.2%。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4.0万吨,比上年减少2.4%,但仍创历史第三个高产,亩产量为310.5公斤,减少6.9%;油料产量2.4万吨,比上年减少11.1%;蔬菜总产为268.2万吨,增长3.2%。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万亩。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猪出栏103.3万头.增长7.6%;羊出栏64.7万只,增长7.4%;家禽出栏1090.3万只,增长27.3%。年末大牲畜存栏30.7万头,比上年减少13.8%;猪存栏71.8万头,比上年减少2.5%;羊存栏104.6万只,减少8.3%;家禽存栏1402.3万只,增长18.9%。全年肉类总产量12.2万吨.增长9.2%;奶产量7.4万吨,增长17.8%;禽蛋产量12.2万吨,增长21.O%。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19.8亿元,增长23,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326,0亿元,增长31.0%,产销率96,5%,比上年降低3.4个百分点。

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明显。八大主导行业中六大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煤、焦、化工、冶金、机械、电力对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突出。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增加值45.9亿元,增长18.7%,焦炭完成增加值22.2亿元,增长47.1%,化工完成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1.8%,机械行业完成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4.8%,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6.1亿元,增长88.0%。从产品产量看,在监测的18种主要产品中,有13种保持增长。

工业企业效益总体进一步改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利税40亿元,增长20.2%;实现利润12.2亿元,增长2.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1亿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0.8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7.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9亿元,增长24.9%。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222万元,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2471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67940万元。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92亿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16.6亿元,增长55.8%;施工面积233.2万平方米,增长48.9%,其中新开工面积。140.7万平方米。增长49.1%;竣工面积79.5万平方米,增长2.7倍。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0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37.2%;新增固定资产58.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6.8%。

五、国内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市的零售额37.5亿元,增长9.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8.7亿元,增长15.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8.5亿元。增长1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1.3%,餐饮业增长23.3%,其他增长17.1%。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00.3万元,增长101.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化妆品零售分别增长76.9%和539.8%。

现代消费业加快发展。超市、连锁店等新兴消费业发展强劲。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年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32个.全年限额以上连锁企业营业收入1.1亿元,增长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