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有统一刊号报纸6家,统一刊号期刊5家,省级内部资料16家,印刷企业1300家,音像制品复制单位1家,出版物发行单位695家,互联网站250家。文化系统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发表、播出各类文艺作品2000多件;举办了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中外市长论坛”演出、“文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等多场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市开展了文物安全检查活动;推荐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茂腔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对十笏园的全面修缮工作。全市共查处取缔黑网吧30多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余万盒(盘),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51名运动员参加了15个大项的比赛,共取得7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实得金牌数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我市参加全运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振兴山东体育突出贡献奖”。规划建设新的体育中心。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量突飞猛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质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市场物价 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同比上涨1.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0%,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类、居住类、烟酒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4.0%、6.3%、0.4%和1.0%,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0.4%、0.9%、2.0%。扣除食品涨价影响,非食品价格指数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7%和4.2%。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7.8元,比上年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62.6元,增长12.3%;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6台,电冰箱(柜)120台,洗衣机97台,空调器70台,移动电话145部,家用电脑39台,家用汽车5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0元,增长4.8%。 劳动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0.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6%。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9万人,举办招聘洽谈会500场次,1.7万家用人单位入场招聘,累计提供用人需求60.6万人次。全市共培训城乡各类人员9.4万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67.7万人,同比增长13.9%;全年工资总额94.9亿元,增长30.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018元,增长13.7%。 社会福利、城乡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低保人数近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捐助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共接受捐赠资金和物资共计1960万元;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服务逐步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发行社会福利彩票5.9亿元,同比增长179%。总投资958万元的72个福利金资助项目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其中省级福利金资助项目19个,市级福利金资助项目53个。全市为老服务设施超过240处。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据统计,全市出生人口86325人,合法生育率达99.4%,人口自然增长率4.53‰,性别比105.1:100。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5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1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