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交通运输、邮电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增加值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9.6%。全年客运量3070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其中:民航客运量671万人,增长59.5%;货运量1516.5万吨,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公路货运量1403万吨,增长8.8%。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225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76公里;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3.15万辆,比上年增长11.2%。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速,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1.59万部,移动通讯用户达55.12万户,比上年增长12.5%,互联网用户达9.05万户,比上年增长45.3%。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62560万元,邮电业务收入5163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8.3%。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不含北部新区)233621 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213732 万元,增长44.9%;地方财政支出405187万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 332867万元,增长32.6 %。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63.28亿元,比年初增加79.73亿元,增长2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7.03亿元,增长42.7%。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325.26亿元,比年初增加54.43亿元,增长20.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9.07亿元,比年初增长8.3%,中长期贷款253.27亿元,比年初增长25.7%。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13.15亿元,比年初增长9.2%;建筑业贷款6.85亿元,增长2.1%;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7.15亿元,比年初增长25.4%。 全区保费总收入3.88亿元,增长6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74亿元,增长21.8%;人身保费收入3.08亿元,增长75.2%。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0.68亿元,比上年增长93.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市级各类科技项目90项,其中农业科技项目26项,工业及信息化科技项目40项,社会科技项目24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全年投入科技发展资金(不含北部新区)3516万元;组织申报科技部、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项目57项,已正式立项实施42项;认证登记技术合同项目751项,合同成交额620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560件,获得专利权350件,比上年增长37.8%。 全区拥有普通中学52所,在校学生5.25万人,小学157所,在校学生4.98万人,幼儿园144所,在园幼儿1.6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年普通高考上线3752人,上线率达79%,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53人,本科线人数1127人;初中联招上线人数3250人,上线率61.5%。教育布局得到优化,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深入实施。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全年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147场,举办展览18个,文艺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66件,其中国家级45件;全区共有剧场、影剧院2个,文化站(馆)19个; 公共图书馆藏书34.01万册(含电子图书),书刊外借37万册次。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7648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9%,电视人口覆盖率97%。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区级以上运动会20 次(不含北部新区),发展等级运动员135人、等级裁判员38人。举办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福彩杯”、“庆奥运、创文明、迎重阳”等群众性运动会,开展了渝北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竞技体育再结硕果,获得市级金牌19枚、银牌3枚、铜牌3枚;获得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8枚、铜牌5枚。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4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90张,执业医师、助理859人,注册护师、护士502人;全区儿童“四苖”接种率达到97.6%,乙肝疫苖接种率92.86%,乙脑、流脑接种率94.3%,婴儿死亡率为5‰,孕产妇死亡率为27.5/10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全区共有45.30万农民参加,参合率88.1%。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年末城市道路实有铺装面积905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115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9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5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年内新增多条公交线路,城市营运车辆增多。渝北天然气公司供气量3500万立方米,年末生活用气人口35万人,中法供水公司供水量2737万吨,其中生活用水1281万吨。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年末有污水处理厂5个,日处理污水能力8万吨,全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6个,完成污染治理投资1271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24天,占全年天数的比例达88.8%。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10.26万人,平均工资30245元,比上年增长15.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8元,增长14.6%。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837元,增长6.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17元,比上年增加832元,增长19.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264元,增长20.3%,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3.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456元,增长1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8元,增长10.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类、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8.1%、11.2%、18.3%、-4.5% 和12.6%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北部新区)为9.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1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4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9.2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8.1%、65.1%、56.7%、25.6%、38.1%;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2.19万人,比上年增长449.6%。年末全区社会福利机构(含未登记农村五保供养机构)61个,床位3575个;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11813户,共2771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9739户,共18842人,财政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511万元,比上年增长42.0%。 十三、人口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5.80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65万人,增加4.41万人。城镇化率66.44%,比上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5.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07万人,比上年增长7.2%,农业人口51.43万人,比上年减少0.4%;全年出生人口10568人,死亡人口63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1‰;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6.93%。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85886人,女性人口469044人,人口性别(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3.6,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3.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7.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