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重庆市渝中区统计局


三级5.426.1

五、旅游业和中介服务业

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0.1亿元,增长15%,旅游外汇收入1.55亿美元,增长11.5%。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1427.3万人次,增长11.6%,其中:国内旅游者1396.9万人次,增长11.6%,海外旅游者30.4万人次,增长12%。

全区规模以上中介服务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广告类增长33.6%,会计审计类增长17.3%,工程监理类增长28.7%,法律公证类增长17.3%;资产总额增长20.6%,从业人员增长13.3%,利润总额增长1.8倍。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1.5亿元,比上年下降1.9%。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亿元,下降1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7.4亿元,下降1.4%,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4.5:95.5。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6亿元,增长5.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4亿元,下降11.9%。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84.1万平方米,增长3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76.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3.2亿元,增长36.1%。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73.7万平方米,减少12.9万平方米。

全年在建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4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2亿元,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亿元。嘉华大桥、菜园坝大桥、高九路、牛滴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轨道交通一号线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嘉陵新路等3条道路改造和天官府等20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城区交通环境有效改善。以化龙桥、国泰片区为重点的拆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拆除房屋建筑面积37.0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3268户。城市景观工程有序推进,建兴坡、千厮门-湖广会馆山城步道相继完工,湖广会馆、川道拐民俗风貌区改造工程先后启动,“朝天扬帆”大型动感灯饰成为山城景观新亮点。

全年“一极三区一带”共完成投资68.1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74.4%,其中化龙桥现代制造业服务中心区完成投资23.3亿元;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完成投资22.7亿元;大坪区域商业文化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区完成投资13.5亿元;滨江产业经济带和两路口上清寺商务配套服务区分别完成投资6.7亿元和1.9亿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市级自然科学奖2项,市级技术发明奖1项。技术交易日趋活跃,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8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270万元。举办科普讲座320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6.4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19次,科普展览参加人数6.5万人次。“数字渝中”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市率先建成区域全覆盖的公共安全视频图象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建设推进顺利。全区每100户家庭平均拥有固定电话78.4 部,移动电话190.6部,电视机130.4部,家用电脑69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有普通中学19所,职业中学7 所,小学39所;全年普通中学招收学生9368人,职业中学招收学生1695人,小学招收学生519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668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6478人,小学在校学生33111人。启动实验一小运动场综合改造、中一路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实验幼儿园搬迁改造、大坪中学综合楼建设项目,校点布局调整持续推进。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07场,现场观众累计30万人次。认真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展板进社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群星奖”服务奖。加强“扫黄打非”工作,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全年共出动1975人次,检查音像、书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场所6405余家次,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19.6万余张,非法电子出版物19808余张,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96个,其中医院21个,床位7291张,卫生技术人员8463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组建了突发传染病、食物中毒等5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落实计划免疫规划,“四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05%。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推进,全区住院分娩率99.98%,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2.47‰。全力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首个按国家新标准建设的大溪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团参加市第二届运动会和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不断加大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行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标准》,全区中、小学推行实施面达到100%,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99.2%。

九、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01614人,比上年增加272人,全年出生人口3049人,死亡人口31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为-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1.09万人,增长0.95%。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8%。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8元,比上年增长16.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226元,增长13.3%。由于粮油及相关副食品价格上涨,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5%,上升1.3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增加1.7平方米。

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2.8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9.4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4.9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15.8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1.60万人。年末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834人,比上年减少4.3%,全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653.2万元,增长5.4%。

全年新增就业16682人,指导和帮助920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在全市率先实现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498人,下降0.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3%,下降0.01个百分点。

十、环境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环保四大行动,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76天,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6.3%。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88%,垃圾袋装化率为98%,全区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步伐加快,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7.6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48.7万平方米,公园面积达到96.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0.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4.1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