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1 广州市海珠区统计局

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2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0.1%,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增长加快。2006年,全区累计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进口总额6.4亿美元,增长13.4%;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增长20.3%,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实现出口3.0亿美元,涉税出口7.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20.6%,分别占出口额的29.6%和70.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全区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3宗,合同总投资金额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5344万美元,增长5.4%;实际利用外资5499万美元,增长45.3%,增幅同比提高20.1个百分点。

七、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区小学在校生8.3万人,比上年微降0.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学年巩固率为99.6%;全区初中在校学生3.4万人,比上年增长1.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6%,初中学年巩固率为98.6%;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万人,比上年增长2.7%;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0.6万人,下降14.8%。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万人,比上年增长5.6%。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总额6087万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0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八、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97个,其中医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48个,诊所45个,卫生所、医务室140个;拥有医疗床位5537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8028人,其中执业医生3141人,分别比上年增3.7%和2.9%。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圆满完成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的来访工作。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共开展群体活动203项,直接参加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人数达8万多人次。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98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5428元,增长8.2%。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06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1.2万人,失业保险8.6万人,医疗保险13.1万人,工伤保险11.3万人,生育保险3.3万人。五种险参保人数达47.7万人次,同比增长18.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区共有收养类社会福利单位15个,床位557张。居民最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2006年末,全区居民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下的有4539户、10839人。全年全区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费用达2633万元,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3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45.5%。

九、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200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200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7.25‰,死亡率6.19‰,自然增长率1.06‰,分别比上年下降1.05、0.07和0.98个千分点。

绿化工作持续推进。2006年,庄头公园、北山公园、黄埔古港公园建成开放,新窖南路果林带二期等“青山绿地”景观工程顺利完工,小洲村入选“自然生态类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2006年末,全区人均绿地面积7.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7平方米。

环境保护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3.6亿元,其中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亿元。全区积极落实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有效加强城区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大对珠江沿岸及黄埔涌、马涌、赤岗涌等河涌周边工业、饮食服务业污水排放量的监控,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