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筑“五彩”海珠,全区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得到加强,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6.4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9.7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3.0%,拉动经济增长1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0.6:38.1:61.3调整为0.6:27.7:71.7。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区实现税收总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地税实现税收收入37.0亿元,国税实现税收收入25.8亿元,分别增长21.0%和5.7%。全区税收征收工作的稳定发展为我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加上今年广州市财政收支比例实行新的标准,我区财政收入分成比例提高8.77个百分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由原来的市转移支付改为由市、区专项共享收入,我区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区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一般预算支出21.6亿元,增长33.3%。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6年末,全区实有从业人员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企业)从业人员18.4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4.1万人,增加1.7万人;农业劳动人员2.2万人,减少0.2万人。全年累计登记失业人员4.3万人,比上年减少507人;全年累计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5.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期末尚有失业人员1.0万人,比上年下降1.7%,其中长期失业者0.5万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略有增长。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区水果、蔬菜均大幅下降,全年蔬菜总产量4.2万吨,下降37.3%;水果产量2.0万吨,下降21.0%。由于渔业企业海水捕捞量大幅增长,全区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18772吨,比上年增长31.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8098吨、淡水产品产量67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1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低位运行。继五羊——本田摩托车(广州)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迁出海珠后,全区工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7.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1%。实现工业总产值257.9亿元,增长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2.8亿元,增长3.8%;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实现产值65.1亿元,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两大经济类型分别实现工业产值25.1亿元和81.2亿元,分别增长11.8%和8.7%,三资企业实现产值70.5亿元,下降3.0%,三大经济类型合计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1.7%。 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2006年,六大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产值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0.6%。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14.3亿元、43.2亿元、11.3亿元和20.4亿元,分别增长8.5%、8.2%、5.6%和1.0%;造纸和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分别实现产值19.1亿元和8.4亿元,分别下降2.1%和9.6%。 工业品销售状况良好。全年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55.8亿元,增长7.6%;其中出口产值34.5亿元,增长8.4%。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1%,比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但亏损企业亏损金额不断扩大,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亏损企业62户,比去年减少6户,亏损总额达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平均每家亏损企业亏损额比去年增加76.9万元。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2.6亿元,微增2.4%;实现利润总额7.0亿元,下降31.9%。 建筑业快步增长。2005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7.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8.9亿元,其他产值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5%、14.2%和2.5倍。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67.2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总额4.3亿元,增长1.5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2006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6亿元,比上年下降8.0%。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5.9亿元,下降0.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1亿元,增长17.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4.6亿元,下降14.2%。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2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投资13.0亿元,下降20.6%;第三产业投资143.3亿元,下降6.7%。房地产开发结构不断优化,在其他类型房屋投资均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商务办公楼投资逆市增长迅速。2006年,全区商务办公楼完成投资11.1亿元,增长26.4%;住宅完成投资58.5亿元,下降19.7%;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12.5亿元,下降14.5%;其他房屋完成投资12.6亿元,下降10.7%;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6年,广州新电视塔工程完成投资7.7亿元,保利国际广场5.5亿元,琶洲展馆二期工程5.3亿元,香格里拉大酒店5亿元,国际采购中心4.2亿元,五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7.7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2006年,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34.0%。其中:龙田变电站完成投资1.3亿元,新滘南路西段工程1.3亿元,生物岛——大学城隧道1.2亿元,滨江东延长线1.0亿元,地铁二号线调整工程1.0亿元,沥滘污水处理系统完成投资0.9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畅旺。2006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00.7亿元和29.4亿元,分别增长18.4%和11.6%。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区实现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67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批发额474.5亿元,增长37.9%。全区48家年销售额超亿元商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195.4亿元,增长20.7%。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2006年末,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3个,全年实现成交额281.9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全区连锁超级市场6家,累计实现销售额18.9亿元,增长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