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产业聚集趋势增强。随着我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稳步发展和我区工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塑料制品业、皮革制品业、通信设备制品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五大优势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区工业的支柱产业。2005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通信设备制品业及电气机械制造业迅猛发展,分别完成产值39.89亿元和81.89亿元,增长21.7%和55.1%,比全区平均增速高出5.2个、38.6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末,三大工业园区共有投产企业69户,其中18户是新增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0.67亿元,增长32.5%。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4.9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4.26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总额22.9亿元,增长2.4%。 高新技术工业加快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23.8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2.3%,比上年增长17.3%,高于全区工业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05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75亿元,比上年下降38.8%。全区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6.33亿元,竣工产值14.08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2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6万平方米,全年工程结算收入19.87亿元。 交通运输业 依托我区完善的交通网络,全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5年,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4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9.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89个百分点。全区已办理营运证的货车21010辆,全年公路货运量达1467.56万吨;民航货运量75.21万吨,增长18.9%,民航客运量2339.71万人次,增长15.1%。 批零餐饮业 2005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63个百分点。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汽车、音像制品、鞋业、五金、蔬菜、生猪、装饰材料等专业市场在全市、全省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末共有亿元以上市场20个,成交额高达2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46.9%。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成交额188.89亿元,增长53.5%。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持续畅旺。全年商品销售总额580.02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5.12亿元,增长13.6%。其中,批零贸易业增长13.4%,餐饮业增长14.6%。“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4.9%。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65.77万平方米,增长9.1%,实际销售金额32.88亿元,增长17%。 旅游业 随着帽峰山开发步伐的加快推进,我区旅游业不断升温。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帽峰山森林公园第二期14.56公里景观大道的建设,建成了广州市区进入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快捷通道。帽峰山石子田管理服务区于今年4月正式对游客提供服务。200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收入163万元。 三、对外开放 进出口贸易 2005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27.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出口17.21亿美元,增长18.4%;进口10.47亿美元,下降10.4%。在出口总值中,外资企业出口14.33亿美元,增长16.9%,内资企业出口2.88亿美元,增长26.8%。出口商品逐渐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移,全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39亿美元,大幅增长46.7%,占出口总值的13.9%。主要的出口商品有:机电音像设备出口4.56亿美元;鞋帽类出口4.26亿美元;塑料及制品出口1.95亿美元。出口市场呈多元化发展,出口市场已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出口市场有:对美国出口5.66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2.9%;对香港出口3.73亿美元,比重占21.7%;对欧盟出口额2.96亿美元,比重占17.2%。“十五”期间,全区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1.5%。 利用外资 2005年,落户我区的外资企业不断增加,霸王(广州)有限公司等较大型外资企业纷纷入驻,使我区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7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合同利用外资14775万美元,增长26.4%;利用外资项目85个,增长19.7%。“十五”期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4%。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交通 2005年,我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创卫”工作,全力推进骨干道路建设。完成市政公路、桥梁改造建设项目56项;对京溪大道、外语学院南路等57条道路的进行了改造完善;完成106国道龙归至黄石路口段改造工程和小坪立交工程;加快115省道沙太路段6.3公里扩建、石井大道首期3.08公里建设。“十五”期间全区新增道路56.15公里。 公用事业 加快推进农村“六通”工程的建设,全年完成77条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的通水工作,占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的88.5%;共完成33条自然村的通水泥路工作,新增水泥公路里程38.04公里。2005年新建和改造垃圾压缩站7座。 城市管理 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集中整治新市街、棠景街、京溪街等局部重点地区,精心组织“剑兰”、打击“两抢一盗”、禁赌禁毒等专项行动,以打团伙、破系列为重点,2005年全区刑事案件比上年下降2.65%,比2000年下降46.3%;“两抢”案件下降2.27%。加强出租屋和外来人员规范化管理,2005年符合出租条件的出租屋合格率达83.8%。加强对“六乱”的打击力度,全年共清拆违法建筑27.6万平方米。规范市场秩序,2005年共清理无证照经营2.61万户,其中引导办照5626户;查处假烟案件1199宗,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830万张;关闭、整顿了3家禽畜动物交易市场。加强“城中村”的改造和管理,槎龙村“城中村”改造试点复建用地全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完成西洲中路等8条“城中村”道路改造工程。 中心镇建设 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以工业强镇为发展目标,2005年四个中心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0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不断完善中心镇的规划,积极落实省市各项扶持措施,加大区内对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各镇集中使用市、区中心镇建设专项资金,开展骨干道路建设。2005年,市、区两级共投入9695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26850亩。投入8591万元,推进中心镇19宗水利设施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神山接驳市政自来水管网工程已经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