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努力消除“非典”疫情的消极影响,紧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区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据初步核算,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275.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亿元,下降19.2%;第二产业增加值107.72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5亿元,增长15.7%。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33.2%和68.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4.3和8.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7:41.8:57.5调整为0.6:39.1:60.3。 财税收入同步增长。2003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3%。全区国税和地税总收入分别为18.24亿元和24.04亿元,增长9.3%和8.5%,为我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一般预算支出13.71亿元,增长0.9%。 就业人数增加。2003年末,全区从业人员28.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5万人。其中:城镇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8.53万人,减少0.44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94万人,增加3.37万人;农业劳动力1.64万人,减少0.28万人。全年有3.3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率为65.77%,比上年末提高0.45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02%,比上年末下降3.45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减产减收。2003年末全区耕地总资源10552亩,同比减少2.4%。 受农用耕地面积减少及畜牧业异地发展的影响,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9亿元,下降21.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8.59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工业总产值223.48亿元,增长16.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61.32亿元,增长16.2%;重工业总产值62.16亿元,增长18.1%;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2:27.8。在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59.47亿元,增长69.3%;“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75.97亿元,增长14.2%;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139.33亿元,增长16.7%。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83亿元,增长26.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日用不锈钢制品增长4.7倍,服装增长1.4倍,制冷空调设备增长83.3%,电子元件增长79.9%,化学药品制剂增长37.2%,摩托车增长36.4%,家用电冰箱增长29.4%,软饮料增长27.8%,医疗仪器设备增长27.4%,啤酒增长15.6%。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6.73亿元,同比增长12.2%;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0.36亿元,增长25.3%;实现利税总额32.57亿元,增长14.2%。 亿元企业的支撑作用突出,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4户,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4.3%,实现的利税总额为29.4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90.5%。工业企业扭亏增盈成效显著,企业亏损面、亏损额持续下降,全区规模以上亏损企业51户,亏损面为21.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亏损额1.69亿元,下降11.6%。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47.42亿元,同比增长22.2%;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11.6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1.6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0%和5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81亿元,同比下降6.2%;其中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六成的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7.64亿元,下降8.4%。全区商品房销售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155.35万平方米,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72.37亿元,分别增长13.8%和8.5%。 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南洲水厂、沥污水处理厂等工业投资全年完成8.1亿元,京珠高速主干线广州至番禺段、地铁2、3线、新光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4.5亿元,会展周边环境及珠江堤岸建设完成投资5.4亿元,以上三项投资占全区总投资的29.1%,较好地改善了我区的投资环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1.8亿元,同比增长10%。餐饮业逐步摆脱了“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营业收入逐步恢复,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0.06亿元,增长6.5%。全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90.04亿元,增长10.1%。海珠区的商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批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纷纷落户我区,市场的集中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25.11亿元,增长57.4%,其中连锁超级市场实现商品销售18.06亿元,增长93.6%。全区专业市场137个,全年商品成交额79.3亿元,增长8.8%;其中亿元以上市场18个,全年商品成交额68.74亿元,增长28.9%;占全区商品成交额的86.7%,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至2003年末,全区私营企业9483户,从业人员6.73万人,注册资金3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倍、4.4倍和3.1倍。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海关进出口总值5.03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进口总值2.64亿美元,增长1.5倍;出口总值2.39亿美元,增长33.8%。在出口总值中,外资企业出口1.83亿美元,增长37.6%;内资企业出口5.62亿美元,增长22.9%。出口产品构成中,机电及音像设备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2%,光学医疗仪器及钟表等产品出口也占了相当份额。2003年,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6147万美元,同比增长1.5倍;实际利用外资2344万美元,增长11.5%。 七、科技、教育、卫生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区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共3472万元,同比增长2.4%。全区加快海珠科技园“一园三区”建设,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琶洲园区的海珠科技大楼已竣工并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信息产业技术;敦和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留学人员创业基地为发展方向,现已入驻企业42家,其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7家;中大园区主体工程“海珠中大科技综合楼”已封顶,重点引进高科技企业。年末全区软件业企业23个,全年销售收入646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21万元。全年开展科研新产品项目60项,推广应用项目46项,其中被纳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