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继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影响,全面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全区经济保持健康协调稳步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和“广东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卫生城区”等称号。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初步统计,2003年越秀区生产总值达30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为6.13%:93.8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2.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8271元,比上年增长10.35%。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全年税收完成12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6%。其中国税完成45.71亿元,比上年下降1.88%;地税完成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5亿元(含专项收入),比上年增长5.63%,区级一般预算支出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明显。2003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2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9.59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5.41%;更新改造投资19.56亿元,比重为31.4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比重为53.01%。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24.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2%;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3%。 工业 工业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按轻重工业分,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50.72%:49.28%。从行业结构看,工业总产值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印刷业(比重为34.06%);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为27.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为8.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用明显。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2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24%。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持续下滑。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39亿元,比上年下降11.26%。 国内商业 全区商贸业呈现批发交易快速增长,零售业态稳定增长的态势。环市东、海印、英雄广场、永福路、文德路等经济板块的专业特色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白云宾馆世界名牌商城丽柏广场、盛贤纺织(布艺)城、“车天车地”汽贸城、地王广场地下商城等一批新的商贸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带动了周边地区人流、物流,活跃了商业氛围。 200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3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轿车、家居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全年汽车零售量5.78万辆,其中轿车2.16万辆;移动电话73.5万部;摄像机4.13万架;彩色电视机45.88万台;影碟机15.12万架;家用空调器23.76万台;家用洗衣机28.77万台。 商品购销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75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连锁、超级市场等新型业态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规模以上商业企业蓬勃发展,2003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200家,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0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12%;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餐饮业企业95家,实现营业收入21.25亿元,比上年下降3.15%。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2003年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8个,实现商品成交额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4%,其中综合市场有31家,商品成交额达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3%;专业市场有27家,商品成交额达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8%。 私营个体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3年末,私营个体企业共有20658户,比上年增长24.45%;私营个体企业从业人员82417人,比上年增长34.38%;注册资金5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1%;全年私营个体经济营业额1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4%。 交通运输 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244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6%;客运周转量2280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2%。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66%。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总产值0.71亿元,比上年增长9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 非国有商业企业协调发展。在全区规模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股份制商业企业零售额2.9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零售额14.4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私营和个体商业企业零售额8.1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 中介服务业 我区是中介机构密度最大,从业人员最集中,中介服务产出贡献率最高的老城区。2003年我区拥有中介服务业2058家,从业人员2.87万人,营业收入102.46亿元,实收注册资本100.98亿元。民营企业是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2003年我区民营中介服务业己发展到1543户,从业人员1.61万人,实收注册资本21.68亿元,分别占全部中介机构总量的74.98%、56.14%、21.47%。 对外贸易 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拓展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2003年全年外贸商品出口总值66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18%。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2个,比上年增加10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62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0.04%,合同外资金额26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1%。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建设 市政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市政建设投资2425万元,对新河浦、淘金路、陵园西、东华东、东华西等路段进行了重点整治,改造人行道30条,全长10.9公里,完成东山体育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淘金路口绿化、五羊工业大厦侧、海印引桥南侧、新河浦涌小桥及涌边护栏修建工程等一批城市绿化建设项目,建成了东山公园、明月二路等一批社区主题公园或绿化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