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科技 科技工作成绩显著。我区科技工作以“面上提升、点上突破”为工作思路,初步建立起了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区科技三项费用投入2085万元,比上年增长6.65%。我区有10个科技项目列入“97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国家计划项目。我区信息化工作荣获“2004全国地市电子政务应用综合奖”。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恒山股份有限公司等两间企业的产品荣获“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我区被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评为全国数字化城区示范区。 教育 教育事业取得优质均衡发展。示范性高中一中大坦沙校区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生活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巳完成。全面完成32所用地特困学校的改造工作。新建学校12所,人民中路小学等7所学校晋升为市、区一级学校,全区学校新增用地面积17.22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7.96万平方米,增量比例分别达58.12%和58.33%,我区在全市改造用地特困学校工作中名列第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按照省一级的标准进行,实现了六个“100%”。 文化 文化名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创建了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我区改编创作的粤曲《情醉珠江》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金奖。金花街世纪社区等4个社区被评为“广州市先进文化社区”。一年来,我区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出动检查次数65次,388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222个,吊销音像经营许可证2个,侦破仓库4个,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97.59万张,取缔了区内6间无证网吧,文化市场逐步规范有序。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优化整合。2004年,我区巳建立了基本覆盖全辖区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区新增社区卫生服务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医疗卫生业务场地面积8.30万平方米。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28个,实有医疗病床198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015人,其中执业医师1489人,执业助理医师133人,注册护士1533人。 体育 创建体育先进区。全面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成功举办了“情系亚运,动感西关”系列申亚体育活动和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引入社会投资5000多元改造体育场馆,发展体育产业,增强了体育事业发展后劲。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0.27平方米,市级以上体育先进社区占辖区街道的61.54%,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6.20%,国民体质合格率达83.90%。 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2004年,我区不断推进社区硬件达标建设。2004年立项建设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26个,目前已完成的有5个,正在建设的有12个,其余9个已基本落实建设场地。13个立项建设的星光计划建设点,有4个已完成,另外9个正在建设之中。继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平台,发挥“96909”服务热线网络作用,启动了“荔湾社区服务网”,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系统的应用。 四、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2004年末,全区常住户籍人口51.80万人,比上年下降0.40%。人口出生人数2760人,出生率5.29‰,人口自然增长率-2.76‰,计划生育率98.36%,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和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各项工作指标任务。 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4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54135人,比上年增长0.8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66.73%,比市下达的年度任务提高了6.70个百分点。其中特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1.27%;“零就业家庭”实现1人以上就业率98%,比市下达的年度任务提高8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04年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5085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加3296人。投入近8000万元,率先在全市各区实现了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医保工作的新突破。目前全区共有10864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2004年,全地区职工工资总额37.59亿元,比上年增长8.67%;全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31272元,比上年增长13.50%。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9元,比上年增长14.10%。 城镇居民家庭主要耐用品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95台、空调器141台、电冰箱100台、彩色电视机152台、普通电话103部、热水器91台、家用电脑75台、影碟机76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