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金东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0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9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行培育认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开发省级新产品16只,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7只,市高新技术产品14只。积极运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培育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专利示范企业3家。组织14家企业申报市专利实施奖,其中获金华市专利实施特等奖1家,一等奖1家,二等奖5家,占全市获企业的56.25%。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蓬勃开展。组织艺术团“送文化下乡”、浙江省“‘唱响文明赞歌’走进新农村”演出等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刘方齐、刘方竞获得浙江省少儿歌手卡拉OK比赛三等奖。在金华市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激情广场——金华市首届乡镇文艺汇演”上,区文化馆选送,曹宅小学表演的《威风锣鼓》荣获一等奖。全面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初步子获得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项目77项。孝顺镇莘村余氏宗祠等11个文物保护点抢救性维修工作基本完成;傅村镇山头下村获得“市级首批文物保护示范村”荣誉称号。 体育事业再创辉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我区运动员在省十三届运动会上连创佳绩,取得了6.7金2银8铜的优异成绩,列金华市各县(市、区)金牌总数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三名,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3枚金牌的目标任务数,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皆列全省46名,分别比上届提高了20个和18个名次,被市人民政府授予第十三届省运会突出贡献单位。在市沙排比赛,囊括各项目全部冠亚军,获得市柔道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群体体育深入开展,组队参加全省浙西片区“迎奥运”职工全民健身活动展示活动获得团体第七名,浙江省“龙游石窟杯”登山比赛获得团体部分第五名。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蓬勃开展。“金东健身公园”一期工程4条健身路径安装完毕。全区近20个村落文化示范村创设了篮(排)球场休闲(运动)广场,新增17条健身路径、20付乒乓球桌、60付篮球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区51家社区服务站运行正常,98%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年共为138967人次报销医药费用计1075万元。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8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防疫机构2个。全区实际开放床位数26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5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7年全区出生人口2684人,出生率8.89‰。死亡人口1840人,死亡率6.09‰,人口自然增长率2.80‰。年末总户数126645户,年末总人口30.2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7012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40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6元,比上年增长15.8%,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13元,增长11.8%。 民政福利事业优化发展。全区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2所,社会福利床位数860张,其中,新增床位280张。五保对象682人,已集中供养670人,户院挂钩54人,集中供养率98.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区共有低保对象3367人,其中城镇103人,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400.65万元。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开展助困、助学、助医、助房等多元化救助活动,共发放救济款195.5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1278人次。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区参加农保人数达到7.67万人,累计农村基金3337万元。失地农民保障得到加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村达到65个,参保人数37379人。累计发放养老金和生活补助10566人,共计金额3045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