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20 威海市荣成市统计局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邮电通讯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81.1万元(不包括移动通讯和国信寻呼),增长11.0%。全市26处镇及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年内国际及港澳台长话达14.5万次,国内长话达899.7万次。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达4.95万门,增长11.0%;农话交换机容量达9.28万门,增长51.4%。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客货运输量明显增加。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470.9万吨,同比增长6.4%;周转量85011.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0.6%;完成客运量365.6万人,周转量31324.6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增长14.6%和8.0%;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3.3万吨,同比增长10.2%。

五、国内贸易

个体私营经济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源泉”,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其它行业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市委、市政府在巩固商业流通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始终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通过配套完善鼓励政策,强化市场建设,优化管理服务,使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止99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二万五千多户,私营企业发展到636家,从业人员总数达到6.4万人。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市的市场日益繁荣稳定。全市199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2亿元,同比增长0.2%。集市贸易成交额稳步增长,专业集市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8245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拥有各类集贸市场达60个。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自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以来,各镇各部门一直把招商引资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三资企业管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有权企业数量等措施,使我市的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继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2%;自营出口创汇16642.8万美元,增长25.7%。其中:有权企业出口创汇460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8%;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203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3%。360家开业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6亿元,创利税1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和13.2%。年内劳务输出人数达488人,分别输出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业则是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序的重要标志,而且具有拉动需求、启动消费、带动三产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99年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发展年”,为此,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使我市的国际国内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其中外宾2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5%。旅游总收入7.9亿元,增长30%。

七、财政、金融、保险

1999年,在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财政收入进一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79663.6万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0007.6万元,同比增长23.5%。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总支出54040.1万元,增长11.3%。至此,我市已连续18年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1999年,我市金融行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0.5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6.6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7.6亿元,同比增长12.8%。贷款结构渐趋合理,全市年末贷款余额55.9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3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种类不断增加。全年实现承保额174亿元,同比增长3.6%;保险费收入13150万元,增长18.0%;已决赔款4830万元,同比增长3.4%。

八、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事业

1999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项。其中有12项获地市级以上奖励。专利事业有长足发展。1999年全市共授理专利申请66项,专利授权44项,实施专利35项。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10.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020人;拥有职业中学19所,在校学生2929人。基础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中在校学生4.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55万人,聋哑学校在校学生14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高考升学率及在校学生巩固率在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1999年,全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设施进一步完善。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已有800多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广大居民的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9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53个,其中:医院28个,门诊部(所)116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拥有床位160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62人,其中:医生820人,护师、护士1063人。卫生防疫、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疫病特别是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1999年,我市体育健儿在世界性比赛中,获金牌1枚,铜牌1枚;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牌4枚,铜牌1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6枚;在地市级比赛中,获金牌69枚。在威海组织的越野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取得了“十一连冠”的好成绩。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得到加强。1999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达220万平方米;水厂综合生产能力16.8万吨/日;全年城市供水总量1160万吨;年末公共运输车230多辆,出租汽车200多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一些新突破,99年末园林绿地面积达180多公顷。在1998年一举取得“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基础上,我市1999年的环保事业继续取得新成绩,环境保护机制已初步建立。1999年我市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380万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4004吨,与往年相比均有大幅度下降。工业废水处理、工业二氧化硫去除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幅度得到进一步控制。据统计,199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02‰,死亡率为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81409人,比上年减少1618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1999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也显著改善。初步统计,1999年职工人均工资6810元,同比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同比增长4.1%;人均储蓄9773元,同比增长12.9%;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4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6.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