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利用外资项目246个,同比增长6.5%;合同利用外资124306万美元,同比增长24.4%,实际利用外资38126万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7445万美元。 “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3.3亿美元,年均增长41.5%。 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全年共有370家企业有进出口实绩,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17737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总值75068万美元,同比增长45.4%;年内劳务输出人数达442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十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35亿美元,年均增长35.6%;外贸出口总值累计22.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4倍,年均增长31.3% 国内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合同利用内资1371814万元,实际利用内资502067万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实际利用威海市外国内资金480080万元,同比增长54.6%。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3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30.9%。其中:外宾12.3万人次,共计25.53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147%和208.7%;接待国内旅客347.7万人次共计657.15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28.8%和62.2%。旅游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了47.4%,其中:旅游商品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7.74亿元和5874.9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98.9%。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7609万元,同比增长39.9%;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94004万元,增长43.25%;省级收入完成12914万元,增长99.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0058万元,同比增长38.5%。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73903万元,增长25.28%,已连续24年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累计82亿元,年均增长22.3%;地方财政收入累计47.5亿元,年均增长18.4%。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56.8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4.3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2.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2.4亿元,同比增长11.2%。贷款结构合理,全市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0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0.5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承保额133.42亿元,保险费收入30073万元,同比增长15.8%,已决赔款4435万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显著。2005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5项,其中有16项获地市级以上奖励。 专利事业有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共授理专利申请163项,实施专利100项,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8项和60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9.28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480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6306人;普通中学34处,在校学生45595人;小学58处,在校学生36221人;聋哑学校在校学生1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高考升学率及在校学生巩固率在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高考我市一榜上线人数2564人,上线万人比为38.4,高出威海市平均上线万人比12.5个万分点;高考上线率达到52.77%。连续七年高考各项指标高居威海市榜首,也创下了我市高考历史最好成绩。 十、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设施进一步完善。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全市已有800多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居民的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数字电视逐步进入家庭。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87个,其中:医院33个,门诊部(所)146个,预防检疫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拥有床位284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05人,其中:医生1541人。卫生防疫、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疫病特别是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2005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铜牌3枚;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8枚,银牌10枚,铜牌12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2005年,南环海路、崖头至夏庄段公路、石烟线崖头至成山段公路等全线竣工通车,新建改造市政道路14条,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滨海公园、阳光商贸中心、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场扩建等工程顺利竣工,文体中心、十里河花园小区、绿岛湖公园和凤凰湖开发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荣成的城市形象更具魅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备。 环保事业继续取得新成绩,环境保护机制已初步建立。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往年相比有不同程度下降。工业废水处理、工业二氧化硫去除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负增长。据统计,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665391人,比上年减少2136人。2005年全市共出生人口3421人,人口出生率为5.13‰;共死亡人口5245人,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4‰。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052元,同比增长20.2%;人均储蓄18388元,同比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4元,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6548元,同比增长13.5%。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4.4平方米。 福利事业日益发展。2005年,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数达1645张,收养1300人。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932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城乡各类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1600人次。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全市有99042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90193人,有8760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人数达到12309人,工伤保险普遍推广。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数字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字以今后出版的《荣成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