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乡镇撤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措施的出台,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特别使得民营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通过几次大张旗鼓地发动,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增长点。到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可达2.9万户;私营企业954家,从业人员1.9万人。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市的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稳定。2001年,全市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0.3亿元,同比增长6.8%。 集市贸易成交额稳步发展,专业集市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3094万元,年末拥有各类集贸市场达60个。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1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和“海博会”轰动效应的情况下,通过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强三资企业管理,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有权企业数量等措施,使我市的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和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利用外资项目108个,同比增长20.0%;实际利用外资871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3%;合同利用外资13324.46万美元,同比增长15.1%;出口创汇25979.6万美元,同比增长35.2%;年内劳务输出人数达434人,分别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的美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充分显现。2001年,市委、市政府共投资1.2亿元,实施了野生动物园、天鹅湖度假村等十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夯实了我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外宾2.9万人次,共计4.4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21.0%和25.7%;接待国内旅客197.1万人次,共计280.6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18.0%和25.0%;旅游总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旅游商品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3.715亿元和168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0%和24.8%。 七、财政、金融、保险 2001年,在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广辟渠道培植财源,加大依法治税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使我市的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财政收入进一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106938万元,同比增长18.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8600万元,同比增长33.6%。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总支出77769万元,增长30.4%。至此,我市已连续20年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2001年,我市金融部门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用足用活政策,大力揽储,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行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0.9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1.9亿元,较年初增加了8.1亿元,同比增长11.0%。贷款结构合理,全市年末贷款余额74.0亿元,较年初增加了9.7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种类不断增加。全年实现承保额86亿元;保险费收入17269万元,同比增长10.6%;已决赔款4480万元,同比减少14.5%。 八、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事业 2001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项。其中有10项获地市级以上奖励。 专利事业有长足发展。2001年全市共授理专利申请52项,专利授权39项,实施专利22项。 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10.6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828人;拥有职业中学13所,在校学生3305人。 基础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中在校学生5.8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01万人,聋哑学校在校学生12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高考升学率及在校学生巩固率在全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2001年,全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设施进一步完善。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全市已有800多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广大居民的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67个,其中:医院27个,门诊部(所) 137个,预防检疫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拥有床位157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13人,其中:医生986人,护师、护士643人。卫生防疫、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种疫病特别是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2001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1枚,其中九运会比赛中威海市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为我市体育健儿所取得;在地市级比赛中,获金牌70枚。在威海组织的越野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取得了“十三连冠”的好成绩。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2001年实施的第四轮城建十大工程,总投资达3.3亿元;博物馆、政府广场改造、公路建设、道路改造、市区植树绿化、交通客运大楼已按期完工,八河水库扩建、绿岛湖开发、中医院东迁续建、市区旧村改造、曙光小区一期工程也基本达到计划进度要求。通过十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一批精品工程脱颖而出,全市综合环境大为改观。 2001年,我市的环保事业继续取得新成绩,环境保护机制已初步建立。2001年我市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22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500吨,与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工业废水处理、工业二氧化硫去除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幅度得到进一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5.75‰,死亡率为7.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78837人,比上年减少1896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2001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也显著改善。初步统计,2001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584元,同比增长7.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188元,同比增长5.1%;人均储蓄12030元,同比增长16.3%;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7.6平方米。 劳动领域的各项改革取得新成绩,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正逐步建立,城乡就业人员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末人数(不包括镇办和村办企业,下同)为6.1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2759.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