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20 威海市荣成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局年,也是“十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施第二轮“108”工程为总抓手,着力加快“四大进程”,积极实施“三个创新”,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适度的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1年,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环境趋紧和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等诸多困难,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有力地保证了我市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6.8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73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57亿元,同比增长15.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2.7%,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达6.9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济结构调整收效明显,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涌现,农业、渔业、三产、民营经济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乡镇撤并和村改居工作顺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空前。

企业改制继续推进。通过大力深化改革,促进了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截止到2001年底共对1494处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面累计达到99.6%以上。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在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开通了再就业服务热线的基础上,又建起了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了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

二、农业

2001年,农业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龙头增强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全年粮食总产达26.09万吨,花生总产7.01万吨,果品总产11.65万吨;共完成耕地调整面积10.5万亩,其中建成千亩以上规模开发园片11个,面积3.2万亩;200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9.03亿元,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2.9%。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更大突破,2001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600公顷,造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继续平稳发展,2001年末达到25.6%。

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新增肉牛1100多头,奶牛3400多头,牧草面积猛增到1.5万亩;肉、奶、蛋等副食品生产基地均有较大发展。

渔业,针对海洋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生产成本上涨的不利形势,2001年,我市继续把大洋渔业、名优养殖和精深加工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有效推进了生产规模化、养殖集约化和市场国际化。全年共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20万吨,实现渔业总收入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11.4%。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8.8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农用拖拉机5.69万台,排灌机械动力达7.76万千瓦,与同期基本持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9130公顷,同比增长0.3%;农村用电量13997万千瓦时,增长11.1%。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15亿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439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188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紧紧围绕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步伐。初步测算,全年我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8.55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总产值达到399.5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0.6亿元,同比增长15.1%。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又有了进一步合理的调整。2001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167.99亿元,同比增长14.0%;重工业产值152.6亿元,同比增长16.3%。

2001年,我市继续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221.5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税24.1亿元,同比增长15.8%;工业产品销售率由2000年的95.2%提高到2001年的95.3%;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算)达94413元/人,增长12.4%。全年用电量共计93870万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达53999万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6.2%和7.3%。

2001年,我市的各项改革扎实有效。目前,已完成成山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好当家和西霞口集团上市辅导期已经结束,正着手制作上市材料;达因药业和寻山海科股份等企业正按上市程序加紧运作。另外,我市的资产重组富有实效。圆满完成了顺兴机械与华力电机、中大汽车与二汽等12个重组项目,重组资产标的额2.3亿元;2001年,我市的企业产权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改制企业26家,二次改制企业51家,对30处公司进行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所有这些都极大激发了我市企业活力,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001年,我市“108工程”的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目前,“108工程”已动工94项,其中近90%的项目完工或达到计划进度要求。特别是工业、农业、渔业、旅游、民营等经济领域所包含的65个重点项目,已完工48项,完成投资16亿元,不仅新增产值20多亿元,而且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108工程”的顺利进展,大大强化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国民经济的同步发展。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775万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31299万元,同比增长38.2%;市属以上集体经济完成投资额15674万元,同比增长4.2%;镇、村完成投资135033万元,同比增长12.1%;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29769万元,同比增长6.8%。

四、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邮电、通讯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692万元(不包括移动通讯和寻呼),增长15.3%;全市15处镇及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年内国际及港澳台长话达7.12万次,国内长话达755.6万次。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达6.63万门,增长11.1%;农话交换机容量达13.89万门,与去年基本持平。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客货运输量明显增加。全年完成货运量505.1万吨,同比增长1.8%;周转量77039万吨公里,与去年基本持平;完成客运量480.1万人,周转量33501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3.0%和1.5%;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8.4万吨,同比增长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