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平湖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4.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出口26.36亿美元,增长16.8%。全年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出口机电产品7.48亿美元,增长13.1%,出口旅行用品及箱包1.89亿美元,增长20.2%。在出口总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88亿美元,下降28.4%。 利用内外资稳定。全年新批、增资三资企业(含嘉兴港区)68家,合同利用外资5.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其中:不含嘉兴港区合同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不含嘉兴港区全年利用市外内资15.53亿元,增长31.5%。 七、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79.57亿元,比年初增加47.1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82亿元,增加29.28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3579万美元,比年初增加3529万美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02.78亿元,比年初增加27.28亿元。外汇贷款余额9373万美元,比年初增加7375万美元。 证券新开户数达到1.3万户,全年证券交易额222.9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7012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66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1346万元。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金额17646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2135万元,人寿保险赔款5511万元。 八、科技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实施,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全年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7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1%,教育经费支出43468万元,增长21.6%。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7亿元,增长22.1%。 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61项、嘉兴市级科技项目12项、平湖市级科技项目44项。年末,全市已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年内有9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企业)、省级21家、嘉兴市级32家。区域科技创新机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7家。全年获授权国家专利512项。全年获得嘉兴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技术市场发展较快。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交易金额8332万元,合同数89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有小学37所,在校学生31554人,普通中学17所,在校学生30722人。九年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9.99%。初中升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7.81%。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发展。现有中等职业类学校 5所,在校学生8795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6个,注册学生129798人,全年结业128710人。年内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2631人,高考上线率91.5%。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作业本费,加快东湖中学新校区和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城乡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年末全市有文化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站)11个,文博场馆5个。组织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社区文化艺术节、村落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入推进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市级演出、展览170场次,组织文艺下乡、下基层演出60场次,共放映电影1660场次,观众达58.92万人次。市图书馆现有馆外服务点23个,全年送书上门服务共67次,送书11302册。全市文艺创作者在嘉兴市级获奖作品60余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221个、床位133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577人,其中执业医师785人、执业助理医师147人、注册护士717人,其中乡村医生357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受益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29.62万人,参加率96.8%,城镇居民参加人数2.27万人。创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启动迁建市第一人民医院。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抓好各竞赛项目的运动员队伍选拔和训练,共向上推荐、输送运动员22名。积极组队参加嘉兴及省两级比赛,共获嘉兴市级以上金牌32枚。全市已建成体育健身路径点190个。拥有标准水泥篮球场的行政村达114个,室内活动室拥有率达100%。年内创建省级体育强镇4个,实现全覆盖。 十、生态环境和城乡建设 全市七条河流水域水质均劣于五类,主要污染物总指数为103.71 ,比上年上升了0.83。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优”的天数占26.72%,“良”的天数占60.88%,“轻微污染”的天数占10.74%,轻度污染天数占1.38%,中重度污染天数占0.2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100%。 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各镇继续开展生态镇创建活动,2008年在原有新仓镇、新埭镇、黄姑镇、全塘镇4镇的基础上又增加广陈镇、林埭镇被省环保局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各镇、街道均开展了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市共有49个村开展了生态村创建,已有43个村通过了生态村考核验收,生态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34.1%。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2所(其中1所已获国家级绿色学校称号),绿色家庭14个,绿色社区3个,“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1个,“保护母亲河号”2个,绿色饭店3家,绿色企业2家。 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坚持统筹兼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08年我市荣获“浙江新魅力之城”称号。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在城市主要开展了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和特色风貌、亲水廊道等专项规划,完成道路新建、改造拓宽,加快旧城改造,推进南市新区开发建设,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在农村主要开展了增绿化、改危桥、建公路、整河道、改造电网,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等工作,努力提高城乡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和“两分两换”试点调研,落实强镇扩权政策。 十一、人口和居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2833人,死亡人口34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843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891人,比上年增加57116人,农业人口253504人,减少56372人。全年计划生育率98.5%。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质量有新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46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3元,增长13.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5平方米。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98台,空调器195台,洗衣机100台,电脑68台。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150台,空调器87台,洗衣机66台,电脑32台,摩托车76辆。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7%和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