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注重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新产品开发计划来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全年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17项,其中省20项、市级63项、区级34项。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顺利通过“教育强区”验收,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积极推进高标准“普九”工作,积极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区共有普通高中2所,初中12所,小学76所。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已达4.51万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99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5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初中入学率99.99%。成人、幼儿教育全面推进。学龄前儿童在园幼儿数达7280人。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发放助学教育券37.0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03人,创办了3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文化活动日趋活跃。2003年全区年末有文化馆(站)7个,组织文艺活动31次,4个电影放映单位共放映电影60场,观众2.40万人次。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674人,其中执业医师249人,注册护士173人;实有医疗床位560张。 体育活动蒸蒸日上,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区群众积极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共获金牌34枚、银牌19枚、铜牌16枚。积极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区中小学校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9.8%,其中优秀的1.92万人,良好1.19万人;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年共举办区、镇级运动会35次,参加人数达3.35万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成效显著。围绕建设“生态秀洲”目标,环境保护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更深的贯彻,生态建设跨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全年共投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金1.67亿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审批项目86个,否决项目4个,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秀洲污水管网工程和王江泾污水管网工程的投运,使工业污染集中治理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由2002年的30%上升到55.5%,排放废水达标率96%;COD排放总量为1518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245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结合农村“双整治”活动,全面开展河道绿化、村庄绿化、企业绿化,全区城镇绿化面积达162.8万平方米。秀洲新区及中心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一、社会保障 以养老保险为基础,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失业、工伤、女工生育、大病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至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养老保险企业缴费人数7.9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5万人。 2003年末拥有敬老院7家,床位224张,收养人数200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总人数3800人(包括农村传统救济对象)。城乡居民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323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27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2453人,人口出生率7.2‰,死亡人口2603人,死亡率7.7‰,全年净减人口150人,自然增长率-0.44‰。年末全区总人口3406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344人。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9.1%,一孩率82.5%,节育率91.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54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251元,增长13.9%,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6627元,比上年增长0.8%。 注:⑴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⑵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04年起我区GDP的中文译名统一改称为“秀洲区生产总值”或“全区生产总值”,GDP按产业称作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公报中秀洲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