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9 临沂市沂南县统计局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4.55亿元,增长30%。

七、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增长22.41%,总量居全市第10位,增幅居全市第2位。国税、地税全年实现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28.9%,两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8%。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5.03亿元,居全市第7位,比年初增加13.9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64亿元,比年初增加12.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30亿元,居全市第11位,比年初增加6.2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5.67亿元,比年初增加2.06亿元,中长期贷款3.96亿元,比年初增加0.70亿元,票据融资3.43亿元,比年初增加3.43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县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2项,有9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争取无偿扶持经费165万元。完成重要科技成果19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领先的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科技情报奖二等奖5项,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配齐了县知识产权局班子,申请专利124件,授权59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8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2008年全县省级规范化学校7处,占全县中小学的11.47%。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考文理本科一、二批上线总数达2898人,同比增长7.7%。其中,重点本科进线630人,增长8.24%,艺体高考本科进线1190人,上线万人比跃居前列。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先后申报省级立项课题11项,市级立项课题55项,确立县级课题67项。先后有1项省级课题、32项市级课题和37项县级课题通过结题验收;有44项教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投入资金251万元,完成全县182处项目学校建设;全县投资66万元,新建教育信息中心,形成遍及全县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总投资259万元。全县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和98%以上农村学生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条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顺利实施,全县义务教育阶段92024名学生的杂费全部免除,免除杂费及补助公用经费3049万元,免除课本费991万元。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2008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4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8.2万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拥有国家珍贵文物22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3件。

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08年末,全县医院35处,其中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2处、妇幼保健院1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248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57人。全县有75.08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受益人口达202.6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25%。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末,全县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7.89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8.09平方米。城市建设实现投资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000万元。主要实施了澳柯玛大道综合改造、汉街南段开发建设、诸葛亮文化广场建设、朝阳路综合改造、城中村改造五项城建重点工程。全年共完成拆迁10万平方米;硬化路面20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板5万平方米;安装路沿石8万米;敷设雨水管网6000米;污水管网5500米;弱电管线3300米;燃气管线2100米;排水管网3000米;安装路灯、景观灯318基720盏;新建、改建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栽植行道树和大绿化乔木1500余棵。县城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实现了新的改观。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绩。在巩固屠宰业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抓好石英砂加工企业集中整治,其中整改65家,验收40家;全县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达到4万吨/日。随着县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COD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境内沂河、蒙河两河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汶河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县城空气质量优于二级。

十、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2008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14起,增14.68%;死亡27人,下降6.9%;受伤413人,同比增长14.71%;经济损失459.55万元,同比增长15.9%。全县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为构建平安沂南、和谐沂南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91.8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6.54万人,女性人口45.32万人。全年出生率为10.64‰,死亡率为6.26‰,自然增长率为4.3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7元,比上年增加1690元,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2元,比上年增加663元,增长14.4 %,增幅居全市第1位。人均生活费支出3590元,增长17.8%。

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36371人,同比增加3081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253元,比去年增长17.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7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4平方米。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今年全县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6亿元,比去年增收5000万元,同比增长23.8%,实现期末滚存结余2.2亿元,确保了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800人,收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8029万元,增长17.2%,为4504名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金8452万元。全县企业参保职工人数达32489人,收缴养老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费1.3亿元,增长28.7%,为6694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金7868万元。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县参保单位365个,新增各类参保人员6016人,累计参保人数达到44405人,征缴医疗保险费4958万元,支出医疗保险基金2800万元,医保基金累计结余5493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稳中有升。全县有7.02万人参保,收缴农村养老保险费98万元,为1900余名退休农民发放养老金105万元,累计结余3607万元。失业保险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5700人,征缴失业保险费886万元,为436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204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县实现新增就业6500人,下岗再就业4680人,为301名“4050” 和“4757”人员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78万元,实现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达7565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