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罗庄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国、地税收入合计20.72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国税收入18.03亿元,同比增长15.5%;地税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31.7%。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68亿元,比年初增加15.39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77亿元,比年初增加15.64亿元,同比增长30.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7.35亿元,比年初增加12.40亿元,同比增长10.8%。 保险业发展良好。全年保费收入17334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24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2610万元。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763万元,同比增长55.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3770万元,人身险业务赔付支出993万元。 七、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6.96亿元,同比增长27.8%,总量居全市第二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7%,较年初提高2.9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建立区级以上科研机构63家,其中市级7家,成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在国家、省、市专利奖的评选活动和高新技术及名优产品交流会上有2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金奖;2008年共申请专利203件,授权专利102件,分别增长69.2%、32.5%,申请授权总量均居全市前三位。 公益文化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区委区政府投资建成了 “三馆两中心”(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区七个街道中罗庄、高都、付庄、双月湖四街道已建成综合文化站。有59%的村居建成了符合标准的文化大院,有92%的村居依托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共建成177个基层服务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对16处已知和2处新发现文物点进行了初步调查,形成了规范性文本材料。和谐文化建设跨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罗庄区“第九届民间秧歌会”,并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体育工作方面:承办了临沂市第四届运动会柔道、跆拳道、散打和武术套路4项比赛;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各类学校66所,8所学校通过了省规范化学校验收,3处学校通过了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验收,截止目前已有50%的学校跨入了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和教学示范学校的行列。校舍改造提升进程加快。2008年确定的18个校改项目,已有13个项目完工,校舍改造投入2508.5万元,校改面积34989平方米。我区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4544人,初中新生5360人,高一新生215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均为100%,小学和初中在校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8%,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85%。学年末,在校学生51432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883人,初中在校学生13571人,小学在校学生28731人,职业学校在校生2247人。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共有25.07万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居参合率100%,农民参合率96.8%。按照人均20元的筹资标准,筹集参合农民资金501.4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504.33万元,2008年筹集资金总额为2005.78万元。报销医药费1728.12万元,受益人口7.98万人次,住院基金使用率达到90%左右,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51处,其中医院、妇保、防疫及卫生院13处;医院及卫生院病床1728张,比上年增加11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24人,比上年增加61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060人,比上年增加500人;执业护士764人,比上年增加301人。全年各类疫苗接种74630余人次,建证建卡儿童8160人,建证建卡率均在98%以上,“七苗”接种率均达98%。 八、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环境保护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个体私营经济较快发展,2008年新登记注册长期个体工商户848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0437户;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30家,私营企业达到955家。商标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新申请注册商标12件,“三德”特钢等16件商标被评为罗庄区首届知名商标;新光毛纺有限公司的“新光”商标被评为山东著名商标,全区著名商标已达10件。全年12315申诉举报中心共受理各类申诉520起,挽回消费者经济损失25万元,案件结办率达到100%。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步。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在原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2个山东名牌的基础上,又组织申报2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名牌。全年检查、巡查、巡检食品企业383家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2件,处结19起举报投诉案件;对2273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落实了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检查生产、使用单位280家,检查特种设备1650台,发现严重事故隐患39起,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87份,立案13起,结案10起;对6家集贸市场的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检查。积极推广国家生产标准,目前我区采用国际生产标准企业达19家,质量体系认证47家。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全年天数的85%,南涑河、五里河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 COD、SO2年削减量各1140吨、11340吨。“环保执法月”专项行动取得成效。对137家涉水企业完成整改,对65家“土小”企业进行彻底取缔,对90家未批先建和40家违反“三同时”的企业实施停产整治,对17家违法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全年共拆除“土小”企业132家,整治各类排污企业223家。 目前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废水40000吨以上,运转负荷率超过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5%。 九、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6元,同比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926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452元,同比增长14.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360元,同比增长15.8%。全区人均GDP达到6900美元,同比增长16.7%。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990元,同比增长23.5%。 全区城镇就业人员达66827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0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16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30367人,新增405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96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21077人,新增150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3701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2186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631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24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335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1608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7467人,企业职工培训4141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4377人,其中高技能工人考核238人。依法行政,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008年,受理拖欠工资案件204起,监督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186万元,受理工伤案件101起,依法认定工伤案件78起。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93件,结案289件,因工伤认定提起行政诉讼中止案件4件,结案率达100%,涉及职工1128人,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503.3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