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9 临沂市沂南县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18亿元,增长15.0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17亿元,增长16.5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02亿元,增长2.4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67亿元,增长14.2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实现零售额25.93亿元,增长15.6%,增长幅度高出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2.6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兴旺发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明显 ,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5亿元,增长16.68 %,市场份额为15.93 %;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3.8 亿元,增长15.52%,市场份额达到84.07%。

各类商品普遍购销两旺。全县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商品粮油与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38.6%,服装鞋帽、针织品增长32.6%,化妆品增长12.4%,日用品增长19.3%,书报杂志增长21.4%。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家电音像器材、通讯器材、汽车、金银珠宝消费分别增长27.6%、17.9%、32.1%、12.1 %。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0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出口4180万美元,增长41.2 %;进口825万美元,增长0.7 %,实现贸易顺差3355 万美元。出口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全年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 2 家,共出口1583 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37.9 %。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9家,比上年增加8家。利用外商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169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3万美元,增长187.9 %。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通信

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86.5公里。其中村镇公路1308.6公里;高速公路52.8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16241万人公里,增长23.5%。公路货物运输量达523万吨,增长31.8%;货运周转量40934万吨公里,增长30.3%。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邮政业务总量 0.31亿元,信函 191万件,包裹1.19万件,国内特快专递7.5万件,国际特快专递0.08万件,报纸569万份,杂志12.49 万份。邮政储蓄余额10.37亿元,同比增长11.3 %。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82亿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08万户;无线市话 0.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7万户;互联网用户0.90万户。

七、财政、金融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税收总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国税收入1.47亿元, 地税收入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18.5%。地方财政收入2.05亿元,同口径增长4.8%。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98 亿元,较年初增加6.3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2.19亿元,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94亿元,较年初增加2.14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分别为3.35、13.2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0.42、2.37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6年,全县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争取资金212万元。全年取得科技成果 26 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6 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  3 项,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32项,授权18 项。

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开展教研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被市教育局表彰为“全市教学工作先进县区”。2006年,全县本科录取2245人,普通文理本科进线数、重点本科进线数、应届生进线数、增长率等几项重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3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3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全县医院35处,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2处,妇幼保健院1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75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56 人。全县有70.1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受益人口达 158.41万人次。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广播电视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工作,全年共制作《沂南新闻》170期,专题报道40余个,播发新闻1920条,在市台播发稿件226条,省台发稿32条,外宣成绩实现新突破。 “村村通”工程步伐加快,全年共投资1300余万元,新建光缆主干线路345公里,敷缆194公里,全县17个乡镇全部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6万余户,“村村通”入村率达到81%。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 1 座,电视差转台3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8%。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6年,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与我县签订的一枚金牌的任务。培养、输送了8名运动员参加了省二十一届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市率先成立教体联办的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6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20个,治理废气项目3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5907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000 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8万标立方米/小时,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水中COD6400吨、氨氮360吨;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气中烟尘90吨、二氧化硫240吨,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2006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63起,死亡32人,受伤362人,经济损失283.2万元,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1.69%、12.42%,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下降25.58%。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相对较为平稳,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2元。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5363元。

年末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7794人,同比增长 7.6 %。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62亿元,增长19.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37元,增长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