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9 临沂市沂南县统计局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3780万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出口2961万美元,增长29.7%,进口819万美元,增长18%。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个,增资扩股项目3个,同比增加5个。完成合同外资1787万美元,同比增长3.8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73万美元,同比增长96.19%。

七、财税金融

财税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税收总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1.92%。其中国税收入1.15亿元, 地税收入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7 亿元,增长27.78%

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62 亿元,较年初增加7.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44亿元,比年初增加0.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80亿元,较年初增加0.2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74亿元。

八、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9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申请专利18项,授权13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我县7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2亿元,同比增长29.4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1.5%。

九、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66处、初中28处、普通高中2处、聋哑学校1处。小学在校生48829人、初中在校生3589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8994人,适龄人口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县审批的民办学校17所,在校生已达25507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全县现有职业学校3处,在校生3800人。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导向,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手段,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了教研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我县普通高考一榜进线1801人,其中重点本科进线476人。在各级组织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中,我县有3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5名学生获省级奖励,99名获市级奖励,列全市第一名。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5年,全县医院4处,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1处,妇幼保健院1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1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3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3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3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电视差转台3处,卫星地面接受站124座。全县17个乡镇全部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万余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9%。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体育竞赛水平不断提高。我县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了“电力杯”第三届职工运动会、“阳都之夏”三人制街头篮球赛和“九。九老人节”表演赛等体育活动。在全省二十一届运动会预赛中,我县有12名队员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决赛资格,在全市少年儿童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团体总分第二名。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5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3个,治理废气项目4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100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6000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40万标立方米/小时,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水中COD50吨、氨氮5吨;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气中烟尘100吨、二氧化硫260吨,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相对平稳、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5起,死亡44人,受伤322人,直接经济损失296.57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2.54%、22.81%、15.49%和1.91%,实现四项指标全部下降的目标。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5129人,同比增长18.13%。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8759万元,增长35.3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23元,增长13.02%。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71元,比上年增加401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1元,增长17.3%。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979元,恩格尔系数为42%。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6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2台,其中彩色电视机80台;洗衣机18台,电冰箱10台,影碟机44台,电风扇133台,摩托车45辆。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05年,全县实现新增就业641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办理失业登记2893人,求职登记6672人,为1804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率达80%以上,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全县共收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28亿元,同比增收0.20亿元,增长18.8%;支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1.11亿元,同比增长11%。企业社会保险参保人员为25103人,收缴养老、女工生育、工伤保险费0.51亿元,同比增长33.8%,为全县502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0.39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为15720人,收缴社会保险费0.59亿元,增长4%。为4005名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0.5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7万人,共征缴医疗保险费0.16亿元,支付医疗保险费0.15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7万人,收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员3.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580万元。

十二、人口

全县年末总户数为30.24万户,总人口为90.9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6.13万人,女性人口44.78万人;农业人口80.9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1‰,死亡率为5.84‰,自然增长率为5.07‰。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核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