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沛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各类商品市场较快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均有较快发展。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789.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7%。其中,出口总额1298.38万美元,增长118.34%。 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1813.5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813.5万美元,增长128.7%。“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560万美元,增长36.4%;完成营业额3525万美元,增长5.2%。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17亿元和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19.0%。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9.2%。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1万辆,增长3.2倍。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6万辆,增长3.9倍。 邮电通信业较快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819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240万元,分别增长25.8%和35.7%。邮政业务收入360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37亿元,增长16.6%和34%。年末本地电话用户28.82万户,新增1.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32万户。住宅电话用户20万户,新增419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1万户,新增16.43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31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08万人,旅游收入7.38亿元。投资3000万元对歌风路、迎宾大道、汤沐路等7条道路大规模维修。汉文化景区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实施园林绿化扩量升级,老城面貌明显改观。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2.03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3亿元,同比增长44.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50.5%。地方财政支出11.61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86亿元,同比增长32.3%。 金融平稳运行。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满足了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全县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有所减缓。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8亿元,同比减少1.39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2.22亿元,同比增加12.7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63亿元,同比增加7.6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4%。赔付额4229万元,比上年增长76.1%。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签订技术合同55项,交易金额1.5亿元。新上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项,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7项,总投资5700万元。申请专利462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市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我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学校169所,本年招生48382人,毕业生人数6752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园幼儿数20227人;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成绩。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藏18.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9.98%和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22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607张,卫生技术人员2326人,其中:执业医师717人,执业助理医师273人,注册护士661人,药剂人员218人,检验人员138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9.9%。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4项,第二名16项,第三名5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49项,第二名62项,第三57名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62人。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城区园林绿地面积26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8%。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40辆,出租车运营车辆550辆,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57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6505吨。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减排工作。年末全县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21.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96.4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21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169.21吨。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公安局户籍人口)人口出生率15.58‰;死亡率2.94‰;人口自然增长率12.64‰,年末全县总人口12174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0482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4.3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4.17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7053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88元,比去年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5142元,比去年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0元,比上年增长11.9%。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90%以上。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年末城镇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56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12378户24736人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50所,新增农村改水受益2万人,农村改厕5000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9.9%,为1500名农村特困病人办理助困医疗卡,为12万名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市局评估后的数据。(是用生产法和收入法加权数平均后的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