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睢宁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6 徐州市睢宁县统计局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三大工作重点,“沉下心,铆足劲,咬紧牙,拼命干”,奋起直追,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15.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43元,比去年增长13.1%。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旺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7.6:30.4:32.0调整为34.7:32.8:32.5。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保持稳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从业人员687539人,其中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7032人。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内新安排就业人员2362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1362人实现再就业。年内登记失业率为1.9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下岗职工和农民生活困难,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能力较弱,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种植业继续保持粮减经增的生产格局。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9.5万吨,油料5.5万吨,棉花1.1万吨,蔬菜瓜果110.1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4.0%、7.5%、14.4%和17.7%。

优质农业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性规模特色产业,创出了“徐沙河牌”三水梨、“晋陵牌”蔬菜、“利生牌”葡萄、“九镜湖牌”大米等十几个农产品品牌。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方面是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上升,全年多种经营产值达到2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69.9%提高到今年的77.9%,增长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种植业中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全年粮经比例(包括桑果)达到52∶4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5亿元,同比增15.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6.9%;产销率97.6%,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308万元,同比增40.1%,其中:利润6517万元,同比增97.7%;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535万元,同比下降16.8%。工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用电量3399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9%,其中:工业用电量18053万千瓦时,增长16.1%。

工业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截止2002年底,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已全面完成改制工作,通过改组改制,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增加值3亿元,增长18.8%。全县建工系统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63.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5.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2亿元,增长41.2%;集体经济投资1.1亿元,增长-0.67%;私营个体投资5.7亿元,增长45.4%。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发展较快,完成1.4亿元,增长114.8%。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开工建设重点项目31项,完成投资2.9亿元。相继规划建设了民营科技工业园、景湖工业园、观音工业园;威尼斯商城已建成投入使用;时代商城、南苑小区一期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金府园、康馨花园等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较好地改善了我县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416.08万吨,其中交通部门8万吨;客运量330.85万人次。年内修建等级公路101.6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884万元,增长14.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95万元,增长13.8%;电信业务总量10089万元,增长14.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17.74万门,电话机总数13.46万部,移动电话用户7.3万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10.43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5亿元,增长36.8%。其中县以上零售额5.38亿元,增长39.0%;县以下零售额7.37亿元,增长35.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25亿元,增长42.2%;餐饮业1.32亿元,增长7.80%;其他行业1.18亿元,下降13.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批发业6.2亿元,零售业2.31亿元,分别增长2.0%和46.2%;实现利税总额3357万元,比上年净增3709万元,其中批发业3017万元,零售业340万元,分别比去年净增2870万元和839万元。

全县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2家,成交额8.49亿元,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正在形成。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出口总额2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7%;对外承包劳务完成额11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0%;合同利用外资16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实际利用外资12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1137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02万元,增长19.4%;全年财政支出39808万元,比上年增长18.64%。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83亿元,贷款余额17.5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1亿元和1.67亿元。存款余额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87亿元,比年初增4.14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6.07亿元,比年初增长1.61亿元;中长期贷款1.17亿元,与年初持平。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150万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562万元,比上年增长8.1%;人身保险收入5588万元,增长44.2%。赔付支出1152万元,增长-2.3%,其中财产保险998万元,人身保险154万元,分别增长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