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新沂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3 徐州市新沂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12亿元,增长2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4.48亿元,增长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02亿元,增长16.5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54亿元,增长19.90%;其他行业零售额0.04亿元,增长16.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1.3%。

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9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23%。其中,出口总额6952万美元,增长48.54%。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高。协议利用外资7309万美元,增长109.90%,实际到帐外资2693万美元,同比增长125%。

对外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持续活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4588万美元,增长14.67%;完成营业额4501.60万美元,增长12.33%;新派出人员1504人次,期末在外人数1655人。

六、交通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72万元,比上年增长19.80%。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695万人,货物运输量132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70%和5.00 %。客运周转量31009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10366万吨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750公里,新增84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04万辆,私人汽车保有量0.72万辆。

邮电通信业较快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90%。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2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5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0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万户,新增1.83万户,增长7.60%。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35万户,增长11.6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实现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1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1亿元,增长56.20%;基金收入2.18亿元,增长58%。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一般预算支出11.31亿元,增支3.14亿元,增长38.46%;基金预算支出2.91亿元,增支1.09亿元,增长59.9%。全年农林水气象支出1.16亿元,增长25.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97亿元,增长31.75%;医疗卫生支出0.56 亿元,增长0.60%;教育支出3.81亿元,增长55.85%;科技支出0.10亿元,增长80.85%。

金融运行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3.58亿元,比年初增加9.07亿元,增长26.3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3.46亿元,比年初增加9.24亿元,增长17.6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35亿元,比年初增加5.94亿元,增长14.70%。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92亿元,其中,财产险收入0.45亿元,人寿险收入1.19亿元,分别增长12.01 %、28.77  %。赔款和给付额0.70亿元,比上年增长37.25%。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年基础设施投入23亿元,新建改建道路7条,铺设排水管网10公里,投入8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经建成开始试运行,全年新装路灯、景观灯2755盏,新增绿化面积58万平方米。随着新城区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建城区面积已达29.30 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8.31%。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企业专职环保人数148人。全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个,总投资4803万元。建成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40平方公里。工业粉尘排放量439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533万吨,达标率99.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9.9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6.10%。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60万元,增长16 %。我市共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1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资助。完成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5项。建成“新沂市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徐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664件,授权量79件。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全市有2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39所,在校学生144869人。其中,普通中学39所,在校学生79323人;小学校97所,在校学生10277人。幼儿园80所,在园儿童2589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1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招生40人,在校生317人。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7个,公共图书馆17个,藏书29万册;全年放映电影6320场次,观众达10万人;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8.45万户,镇村联网率达到100%。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加大对农村卫生扶持力度,改造乡镇卫生院。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352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219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62人,注册护士626人。乡镇卫生院21个,床位632张,卫生技术人员110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共有健身点410个,12个体育协会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游泳馆1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6个。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奖牌28枚,其中金牌13 枚。成功举办了全省县级田竞比赛、篮球比赛。荣获“江苏省体育先进市”。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9.1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0.83‰,人口死亡率6.97‰,人口自然增长率3.8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2.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1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6元,比上年增长16.30%;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855元,比上年增长18.1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76元,比上年增长12.4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7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9.08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306人,达到39355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职工8176人,达到6193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49000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3.43万人,其中,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355 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9925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  4.64万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1252万元,城镇低保金570.9  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