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3 徐州市贾汪区统计局

2007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贾汪”工作目标,不断加大项目强区与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务实创新,共建和谐,努力打造“实力、魅力、和谐——新贾汪”,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

一、综 合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升。初步测算: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18.5%和14.0%。人均GDP1829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55.0:34.5调整为9.2:55.6:35.2。财政总收入7.00亿元,增长33.3%;一般预算收入35542万元,增长43.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8.68%,比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年内,全区建材、电力、冶金和纺织四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前20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5.1%;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江苏上电、中联水泥纳税合计17585万元,占财政收入比重25.1%。年末,全区水泥产量817.3万吨占全市比重达45.1%;电力装机总容量182万千瓦,占全市比重达22.9%。

民营经济增势强劲。年末,全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1.98亿元,增长16.0%,占国民经济比重达64.5%。全区注册个体工商户14619户,增加1423户;私营企业1510家,增加209家;累计注册资金合31.77计亿元,增长27.4%;从业人员6.57万人,增长20.1%。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年内,完成千斤顶厂、建筑材料厂二次,贾汪鞋厂二期、五交化改制与兑付工作。粮食、财政、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仍较薄弱,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等。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7年,克服秋熟作物雨涝灾情,全年农业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0亿元,增长10.6%。粮食播种面积60.0万亩,增加8.1万亩,增长15.6%。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年末,全区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非农产业总产值达216.4亿元,增长20.3%。

表1:    全区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名 称 计量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减%

粮食总产量 吨 213724 6.3

其中:稻谷 吨 68418 7.3

小麦 吨 94475 18.7

棉花 吨 1435 -42.5

油料 吨 1710 -39.0

水果 吨 78685 17.8

肉类 吨 15484 0.3

水产品 吨 6400 0.8

禽蛋 吨 13000 1.0

生猪出栏头数 万头 11.9 9.5

生猪存栏头数 万头 8.88 2.5

家禽出栏数 万羽 212.75 1.7

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改善。2007年,全区农林水事务支出7401万元,增长67.9%。农业和农村经济用电量6.26亿千瓦时,增长10.3%。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57万千瓦;联合收获机647台,节水排灌机械738台。机耕面积44.0万亩,机播面积28.8万亩,机电灌溉面积24.8万亩,机收面积占总收获面积比重为8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提高。2007年,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2.41亿元,增长18.4%。全区1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3.64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21亿元,利税总额9.84亿元,其中:利润4.1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5%、33.8%、32.0%和40.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98.8%,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2。

表2: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减(%)

发电量 万KW?H 215312 -25.8

水泥 万吨 817.28 9.7

水泥熟料 万吨 357.10 1.1

生铁 万吨 38.08 34.8

粗钢  万吨 67.64 45.7

焦炭 万吨 31.69 35.7

砖 万块 42415 22.9

纸及纸制品 万吨 51.30 51.5

配混合饲料 万吨 12.47 13.5

针织服装 万件 8174.9 40.7

园区经济增势较为强劲。2007年,徐州工业园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3.29亿元,财政收入1.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1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8%、876%、112%和125%。全年签约项目28个,滚动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成功引进并徐轮橡胶、嘉利化工、天工铸铁、陆盾机械、海通特钢、鼎业管桩等一批重点企业,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三大优势产业板块。园区总规划面积45.8平方公里,一期规划15.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7亿元,全面实现“七通一平”,采用BOT、TOT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建筑业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19.7%;实现营业税5836万元,增长70.3%。年内,全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0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100%,竣工工程优良率70%。

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7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完成8.83亿元,增长16.1%;占GDP比重10.9%;全年养路费征收5523万元,增长57.3%。年末,公交系统拥有营运车辆61辆;公交营运线路6条;全年客运量581万人次,增加103万人次;公交营运里程176公里;行驶里程580万公里。公路线路总里程874公里(不包括206、310国道);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6.0公里。内河港口年货物吞吐量192万吨。按照产业聚集发展规划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建成“两支九专”内外配套、运需平衡的铁路物流网络体系。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区邮电业务收入5234万元,增长5.0%。发送函件47.88万件,包裹1.38万件,分别增长51.9%和15.0%;特快专递2.36万件,增长16.3%;订销报刊260.5万份,增长50.6%。邮路总里程1240公里。年末,全区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2万门,电话机拥有量11.17万部(含小灵通),宽带9000部,人均邮电业务量107.9元。

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3亿元,增长16.5%。其中:批发零售业16.60亿元,住宿餐饮业2.23亿元,分别增长15.3%和26.3%。年内,上海华联、苏杭宾馆、汉景园大酒店和世纪明珠装饰城、苏鲁家具广场相继建成开业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