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利津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200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027万美元,同比增长84.6%。其中,出口4214万美元,增长79.5%。实际利用外资1565万美元,增长120.4%。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推进。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7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56万人,下降28.5%,客运周转量4056万人公里,下降49.4%;完成货运量684万吨,货运周转量73897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5.4%。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26万元,增长17.8%。固定电话业务总量2685万元,下降6.3%。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9048户,移动电话用户5700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9.9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546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17617万元,增长14.6%。地方财政收入10146万元,增长15.2%。全县财政支出20388万元,增长11.3%。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81329万元,比年初增加2955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430万元,比年初增加17835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3522万元,比年初增加54284万元。全年现金收入887896万元,现金支出860506万元,货币回笼27390万元。 保险业日益兴旺。全县从事财产、人寿保险业务的公司及分公司已有5家。其中,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084万元,同比增长24.2%;承保额高达321198万元,增长13.6%;全年累计赔付664万元,下降5.9%。 八、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11项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其中,省级4项;取得科技成果5项;获奖成果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年申请专利40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家,成立企业专利工作机构2家。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监督检查126家企业的670个批次,企业合格率为88%。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办理各类企业标准登记257家,312个产品。全县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气象服务为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新建成地面自动遥测气象站,预报时效增加到3-5天。全年共组织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8次,达到了防区无雹灾和抗旱增雨成效。 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2所,在校生2241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509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7.4%;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6910人,下降23.2%。拥有小学校数60所,在校学生20747人,比去年增长28.4%。县职业教育学校本年招生818人,在校学生达到1266人,比去年增长30.2%。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03年底,全年协办、承办大型文化活动26场次,展览6次,其中大型文艺活动8次。公共图书馆藏书7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9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1人,其中执业医师224人,执业助理医师132人,注册护士208人。全县拥有医疗床位763张。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年内承担了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东营市代表队的培训任务,并获金牌总数第六名的好成绩;组团参加了省“希望杯”田径比赛,获400米跳栏第二名;参加了省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在市第七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总分第一名,共获金牌18枚。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9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290万立方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61公顷,其中城市公共绿地面积85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2公顷;城市道路长度33公里,面积59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我县继续加强对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全年共审批新建项目9个,拒批3个,关停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8家。取缔了整个县城80%的取暖锅炉,解决了全城集中供暖问题。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一、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2.8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40.3元,增长29.3%。其中食品支出1584.0元,增长19.0%;衣着支出772.9元,增长6.0%;交通和通讯支出662.6元,增长53.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71.4元,下降5.8%;居住支出384.0元,增长115.5%;医疗保健支出490.0元,增长48.1%。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2.9平方米,增长1.9%。 农民收入持续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7.8元,比去年增加348.4元,增幅高达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9.8元,同比增长1.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853.8元,与去年基本持平;衣着消费支出143.5元,下降5.3%;居住消费支出350.6元,增长1.4%;家庭设备、日用品消费支出111.4元,增长4.0%;文教娱乐消费支出437.6元,增长15.5%。医疗保健消费人均支出238.1元,增长4.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74台、电冰箱21台、洗衣机41台、摩托车49辆、空调机5台、固定电话85部、移动电话34部、影碟机15台、照相机8台。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6平方米,增长4.1%。 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城乡居民保障对象达3328人,发放低保金185万元。全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70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1378万元,享受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1270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01人,支付养老金2496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791人,基金累计结余666万元,为136人发放了保险。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310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人数206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759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120人,基金收入722万元,支付医疗保险费396万元。 单位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4705人,同比增长7.5%。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达到11496元。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869元,增长1.8%。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910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126人,增长6.1%。全年出生人口2876人,出生率9.88‰;死亡人口1968人,死亡率6.76‰;人口自然增长率3.12‰。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字为快报数字或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