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市中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济宁市市中区统计局 (2007年2月16日) 2006年,全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谋突破、求创新、增亮点、创精品”的工作要求,加快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业发展、骨干企业培植、“城中村”改造、和谐社会建设六项重点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2.92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59亿元,增长21.1%。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9.0:61.0。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2%和65.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6.8和13.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规模扩大、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建筑业健康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消费市场保持旺销势头,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对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凸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科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 工业经济规模扩大,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快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家,比2005年净增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4.86亿元,同比增长6.6%,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0.73亿元,下降11.0%;重工业完成总产值24.14亿元,增长16.8%,轻重工业之比为30.8:69.2。 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略有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17亿元,增长8.2%,实现利润0.75亿元,下降9.2%,实现利税1.40亿元,下降2.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0.96%,比上年下降14.09个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04%,资本保值增值率106.75%,资产负债率68.84%,流动资产周转率1.9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2.19%,产品销售率98.92%,全员劳动生产率91234元/人。 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加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达到34家,总产值14.94亿元,同比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2.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6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41.7%;利润0.3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45.3%;利税0.6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的48.6%。 产品生产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纸箱0.89万吨,增长19.5%。牛奶及其制品0.35万吨,增长105.9%。针织服装154.18万件,增长107.8%;钢筋17.04万吨,增长15.8%。钉类8.01万吨,增长5.3%,植物油4.04万吨,下降13.3%,方便面3.77万吨,下降15.8%。 建筑业 建筑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2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4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1.4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0.97万平方米。建筑业竣工产值完成6.42亿元,竣工率71.95%。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1902.80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质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好了基础。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47亿元,增长20.1%。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03亿元,占总投资的27.3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60亿元,占总投资的72.63%。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业持续增长。全区房地产开发面积总量101.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新开工面积41.34万平方米,增长20.4%。房屋竣工面积53.17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7.15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额8.02亿元。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货运量2725万吨,货物周转量60565万吨公里,均比上年增长10.0%。完成客运量1638万人,客运周转量2640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0%和10.0%。全区年末拥有营运汽车6087辆,其中货车4927辆,客车85辆,城市出租车达到1075辆。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见升。在扩大内需政策的积极影响下,消费品零售市场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而趋于活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零售额38.5亿元,增长45.1%。个体私营经济完成零售额63.8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75.6%,增长7.1%。 集市贸易繁荣稳定。全区集贸市场达到38处。其中消费品市场31处,生产资料市场7处。超亿元市场5处。 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贸易有新的突破。2006年,全区出口总值完成5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合同利用外资6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7%,实际利用外资1061万美元。新批外资企业2家,其中独资企业1个,合资企业1个。全区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38家,其中工业29家,商贸流通企业9家。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凸现。2006年,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到2.06万户,同比增长19.6%。从业人员10.15万人,同比增长22.7%。注册资金22.43亿元,增长42.0%。实现营业收入124.61亿元,增长34.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3.58亿元,增长32.6%。 民营企业不断壮大。企业户数发展到1531家,增长47.8%。从业人员4.71万人,同比增长17.0%。注册资金15.47亿元,增长49.3%。实现营业收入86.23亿元,增长27.1%。上缴税金2.64亿元,增长43.1%。 财政 2006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年财政支出完成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区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14项,2项科技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共引进科技成果34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6年,全区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发展良好。2006年全区各类学校共招生12623人,其中中学招生3793人,小学招生4914人,职业中专招生45人。年末在校学生达到4545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成人、职业、幼儿、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