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 “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总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重大项目突破年”、“生态环境攻坚年”、“机关效能提升年”为抓手,努力克服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和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求进。全市国民经济的总量与结构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41023元增加到4825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78亿元,增长13.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7.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全年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增长1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17.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5%,与上年持平。 一、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克服了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质量建设力度,农业生产向优质化、标准化、外向化和组织化迈进,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3.05亿元,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13.6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0.29亿元,增长3%;牧业产值7.06亿元,增长39.3%;渔业产值10.73亿元,增长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6亿元,增长4.5%。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7.08亿元,增长7.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9%。全年粮食总产量27.09万吨,增长4.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3.3万亩, 增长3.6%,总产量7.17万吨, 增长12.9%;秋粮播种面积36.24万亩, 下降1.7%,总产量19.93万吨,增长1.6 %。油菜籽总产量0.87万吨,下降16.3%。茶叶总产量1841吨,增长10.6%。生猪出栏23.75万头,增长12.3%;存栏19.31万头,增长8.6%;家禽饲养量1072.3万羽,增长30.9%;水产品总产量3.75 万吨,下降5.3%,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增长1.6%。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了8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7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0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39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2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08万千瓦,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2万吨,下降7.7%。全年完成水利工程土方量360.8万方;加固圩堤10公里,圩堤块石驳岸25公里,防渗渠衬砌50公里;新建、改造排涝泵站13座,建设达标塘坝25座,改造圩口闸4座。西阳河、丹金溧漕河等驳岸工程已全部完工并验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发展环境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建农村公路158公里,改造农村危桥90座,完成46条河道874个村庄河塘清淤疏浚任务;组织实施“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全市共有85个行政村实现村庄绿化达标,82个村通过“三清一绿”达标验收,32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10个村达到常州市小康家园示范村标准;实施“五大工程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3万人次,完成实用技术培训4.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9865人;按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更高要求,在全市农村开展“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年内全市已建成15个“五星级文化示范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9.5亿元,增长20.1%;完成工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9.2亿元,增长24.7%,完成工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25.4%。全年工业用电量17.7亿千瓦时,增长24.7%。 工业经济运行量质并举。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86.1亿元,增长17.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27.2亿元,增长24.9%。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达96.8%。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50.6亿元,其中利润31.4亿元,分别增长19.9%和25.4%;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7.4亿元,其中利润30.9亿元,分别增长31.7%和34.2%。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161亿元,重工业产值28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3.4%,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35.2:64.8调整为35.8:64.2。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432.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0.7亿元、工业增加值106.3亿元、利税总额4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25.3%、24.2%和29.9%,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6.2%、96.1%、96.1%和96.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苦练内功,外树形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建筑施工管理,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1.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457.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2%和11.7%;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3.6%。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5项,江苏省“紫金杯”装饰优质工程3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重大项目突破年”为抓手,积极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57亿元,增长29.7%,其中:城镇投资104.8亿元,增长37.5%;农村投资52.2亿元,增长16.6%。在总量中,工业投入完成122亿元,增长2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24.4亿元,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7.2亿元,增长41.1%。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电池、封装组件续建生产项目,江苏江东化工有限公司的氯碱生产项目,江苏正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材料新建生产项目,江苏金虹纺织有限公司的高档精流纱生产线项目,常州嘉霖灯饰有限公司的高档灯饰生产项目,常州天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路灯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已投入运营或在建设之中,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