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2006年2月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小区要做强区”、建设常州东大门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四个加快”的工作重点,创新思路、破解难题、负重拼搏,圆满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实现了“三年翻番”的既定目标,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9亿元,达19.07亿元,同比增长2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3亿元,同比下降22.53%;第二产业增加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20.59%;第三产业增加值3.95亿元,同比增长27.42%。三次产业比重为1.21:78.08:20.71,工业经济继续成为全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电气机械、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和一批龙头企业对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体制调整平滑过渡。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13亿元,同比增长17.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17.4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1亿元,同比增长12.39%。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投资不断扩大,投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达15.50亿元,同比增长53.40%;其中工业投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59.73%。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区总投资超亿元项目有2个,总投资超3000万元的项目有13个,总投资超1000万元的项目有36个。重点项目和有效投入为全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因受农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当年价)4202万元,同比下降38.19%。其中农业产值1903万元,同比下降41.10%;林业产值23万元,同比下降47.73%;牧业产值1644万元,同比下降37.61%;渔业产值502万元,同比下降27.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0万元,同比下降35%。 水利农机抓好水利工程建设,保证质量发挥效益。全区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7.1万方,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10多座;完成圩堤加固加高1.2公里;完成河道清淤3条6.6公里;完成泵站改造5座;全区完成各项水利投入600多万元。水利防汛设施进一步改善,防汛能力得到加强,确保了安全度汛。 工业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03亿元,同比增长23.0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82亿元,同比增长21.53%;实现利税总额4.42亿元,同比增长23.63%;实现利润总额2.86亿元,同比增长29.85%;完成工业增加值14.60亿元,同比增长19.21%。全区乡镇工业总产值58.01亿元,同比增长25.90%,乡镇工业增幅高于全部工业总产值2.85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不断增加,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全区规模工业企业120家,比上年新增15家,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0家,超2亿元企业4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80亿元,同比增长30.92%;实现销售收入46.76亿元,同比增长30.56%;实现利税总额4.03亿元,同比增长54.13%;实现利润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70.96%;完成工业增加值11.67亿元,同比增长35.16%。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75%、74.42%、91.15%、84.88%、80%,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部工业。规模工业中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0家,实现利税总额2.01亿元。全区8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销售收入10.73亿元和10.45亿元,对规模工业产值、销售的贡献份额达22%和22.35%。全区规模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25.30%;实现销售收入27.76亿元,同比增长15.09%;对规模工业的贡献份额达59%和59.36%。 房地产业房地产发展相对滞后,投资规模有所缩减。房地产业2005年未有新增企业,投资量没有达到上年水平,房地产业的发展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亿元,同比下降26%,呈负增长态势。 贸易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平稳,商贸优势日益明显。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亿元,同比增长14.27%。区重点扶持的限额以上企业“常州亿家乐早餐工程有限公司”当年实现销售达3774万元,同比增长25.80%。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资质量明显提升。协议外资和到帐外资分别突破1亿和4千万美元,达到1.18亿美元和4020万美元,分别增长15.25%和21%。完成自营出口7200.22万美元,同比增长46.29%。引进外资项目16个,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赛米克斯微电子、运源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 私营经济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领头羊。2005年新增个体私营企业645家、注册资金2亿元,其中新增私营企业240家、注册资金1.9亿元,引进了长江焊材、博瑞电器等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民营企业。制定了加快企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争创名牌,同和纺机获江苏省著名商标。 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科教事业快速发展,整合资源初见成效。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2项,申请专利60件,神力电机等25家企业获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继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戚墅堰实验中学规划设计已经完成,戚墅堰区中心幼儿园创建省示范幼儿园通过省级验收。 文化体育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努力创建文明城区,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举办戚墅堰区首届运动会和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常州卡通数码艺术周活动,群众性体育工作获省先进称号。 卫生防疫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动物防疫成效突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巩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和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明显加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建立了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防疫密度达100%,全区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事业欣欣向荣,助残工作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结对帮困等活动,共募集慈善基金270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516万元,助残金12万元,城乡低保金136万元,实现应保尽保,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助残工作有效开展,在全市率先设立了残疾人自主创业资金,河苑社区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社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