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工业投入增势强劲。2005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03亿元,比上年增加37.15亿元,增长29.75%;其中,自办完成投资133.67亿元,增长45.42%。450个在建项目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及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达64个,项目规模扩大,平均每个项目完成投资由上年的3286万元增加到3600万元,增长9.56%。在各类投资中,工业投入增势强劲,全区完成工业投入91.57亿元,增长36.12%,占投资总量的56.51%,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其中,自办完成90.69亿元,增长53.41%,增速位列全市辖市区第一名。东京制纲、华润啤酒、V&M无缝钢管、国际塑化城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安德利聚酯、上扬光电、圣戈班宏发、德州仪器、东昊化工等3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市级重点项目出口加工区建设稳步推进,启动区建筑开工总面积达360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9亿元。房地产投资趋于理性,全年完成投资16.05亿元,当年施工面积1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万平方米。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 招商引资积极有效,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额5.5亿美元,与上年持平,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3亿元美元,增长61.08%。高新区、春江镇、新桥镇、薛家镇、东京制纲(常州)有限公司、常州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列全市外资到位前十名。全区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04个,其中工业项目93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2个。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项目资金到帐率由上年的40.9%提升到54.5%,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引进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龙头项目和产业板块项目,如东京制纲、V&M无缝钢管、华润啤酒、华威亚克模具、BPB石膏板、特斯玛汽车零部件等进区落户。当年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家,累计已达19家。引进内资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内资企业1259家,注册资金达21.9亿元,其中注册资金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业达106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02亿美元,增长54.57%,其中进口9.45亿美元,增长9.69%;出口13.57亿美元,增长8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全年出口突破1亿美元,达1.57亿美元,增长81%。外贸出口企业不断壮大,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达501家,常州华源蕾迪斯有限公司成为区内首家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全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7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7家。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05年,积极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汉江西路和河海西路已全线贯通,通江大道景观改造、出口加工区骨干道路、五台山路、南海路等正加紧施工。积极推进拆迁安置房工程建设,全区在建安置房63.32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安置房21.0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安置房140.8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3080户、2万余人。新魏花园、百草园、百馨园、新龙小区、泰山新村等安置房建设积极推进。配合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江边污水处理厂、沪宁高速公路扩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切实规范建设项目管理,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登记表1363个,环评表215个。集中力量开展了沿江区域、藻江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关停了4家违法排污企业,47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整改,藻江河水质有了明显改观,有效改变了区域环境状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环保产品认证,从源头上降低和消除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 八、科技进步与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5年,强化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引进科技研发机构,全年共组织3次产学研活动,签订协议28项,实施国际合作项目4项,共引进科技孵化型企业50家,其中留学生企业8家,同时有28家企业从中心毕业;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各级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创建市级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4家;积极推进动画产业基地建设,现已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20家动画专业机构,注册资本总额达1.5亿元;全年争取上级各类科技资金4059万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1个,新增国家、省火矩计划项目14个,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省科技攻关项目5个,省级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个,新增国家“863”计划项目和“863”计划引导项目各1个,实现了该类项目零的突破。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只,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20家,申请专利429件,授权245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全区技术创新能力列全市辖市区第一名,被省科技厅和省知识产权局联合认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区”。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条件继续改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义务教育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学校食堂达标率实现了100%,中小学市级示范图书馆创建率提高到56%,省级标准化实验室创建率提高到70%,建成了圩塘、泰山、新魏、富民等4家幼儿园,完成了魏村中学等5所学校危房改造12246平方米,新桥幼儿园等4所学校通过省示范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初中评估验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帮困助学机制。全年发放帮困助学金75万元、1028名学生得到帮助,实施贫困生“两免一补”889人,认真贯彻落实常政发[2004]20号《关于解决适龄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市民待遇。 九、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新增33000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8360万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8137人,转移就业6456人,新增就业岗位947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55人,“4050”人员困难群体再就业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32.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5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发放失地农民保养金2亿元,其中老年失地农民保养金1900万元;发放低保金627.9万元,3489户低保家庭计8463人从中受益。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小河卫生院、薛家卫生院全面动工,民营华山医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12个卫生院和33个村卫生室全部顺利通过区级“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创建验收活动。群众文体活动纷呈活跃,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为依托举办了摄影、书法等各类展览和“文化进社区”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创作节目参加省、市有关大赛获奖项21个,开展了“走向十运”健步行、老年人健身操展示、乒乓、象棋比赛等系列全民健身周活动;积极做好市级文保单位费伯雄故居修复和吴氏中丞第移址等文物规划和保护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持续低速增长。全年共出生人口28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期内综合避孕率达8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9769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151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列全市辖市区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