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天宁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州市天宁区统计局 2005年3月 2004年,是我区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奋力化解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三年翻番”,推进“两个率先”进程,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团结拼搏,克难求进,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8%,高于全市6.1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增加值0.39亿元,增长16.85%;第二产业增加值37.77亿元,增长21.26%;第三产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22.30%,三次产业的结构由去年的0.6:58.3:41.1调整为0.6:56.2:43.2。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总量到达23.19亿元(属地口径),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1.8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2亿元,增长20.72%。全区一般预算支出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增支1502万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4.53%,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提高了0.0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民间投资领域拓宽。2004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0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77亿元,其中工业投入完成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3%;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5.23亿元,增长58.65%。基础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基础设施投资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9%。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6亿元,比上年增长49.2%。民间投资领域逐步由传统产业向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拓展,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1%,其中投向制造业的民间投资为25.81亿元,在全部民资中所占比重达82.22%;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的民间投资为0.49亿元,所占比重达1.56%;比上年增长4.2%。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更显突出。全区完成现价工业产值23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5%,增幅较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13.24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55.11亿元,分别增长25.73%和28.80%,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产值40.99亿元,增长41.5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9.48亿元,增长33.52%。全区工业用电达4.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93%,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实现利润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6%。 规模企业数量增加,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全区纳入统计的规模企业共360家,比上年增加67家,其中超亿元企业47家,比上年增加5家。 [贸易业]商贸服务业稳中趋旺,市场成交繁荣活跃。全年完成商业营业额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55%,完成商业利税额19065万元,增长56.68%,完成商业利润额9701万元,增长88.7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0亿元,增长13.1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24亿元,增长1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亿元,增长13.5%。 年末各类市场总数达72个,其中超亿元市场12个,比上年减少2个,共完成市场成交额1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32%。十大重点市场实现成交额73.72亿元,增长28%,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66.47%,其中市场成交额超5亿元的市场5个,超10亿元2个,超20亿元1个。 对外贸易十分兴旺,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0.12亿美元(在地口径),其中自营出口8.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04%。 [房地产业]开发总量迅猛上升,市场需求依然活跃。房地产开发呈现建设规模持续扩张,市场销售依旧旺盛、供求状况有所改善、空置面积逐月下降的格局。全区在建设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7%,其中新开工面积38万平方米;本年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增长137%,其中住宅商品房竣工38万平方米,增长15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8万平方米,增长94%,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29.8万平方米,增长114%。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3224平方米,其中住宅商品房为258平方米。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41个,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个,比去年增加5个,协议利用外资20254.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98%,实际利用外资7813.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7%。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项目明显增多,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个私经济]个私经济扩张迅猛,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298户,新增注册资本14亿元,年末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22977户,总注册资本达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个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一大亮点。 [开发区建设]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开放开发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全区园区共引进内资企业637家,外资企业72家,新增注册资本91154万元,新批外资项目21个,完成协议利用外资176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94万美元,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2%、87%、78%。 二、社会事业 [科技]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步伐。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33只,民营科技企业23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4家,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6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家,市科普教育基地1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43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17只,省火炬计划项目20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6项,申请专利124项,其中已授权115项。 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新进展。2004年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627人,其中硕士1人,本科学历144人,大专学历291人,中专学历191人,全区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育]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0所,其中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35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27120人,比上年增长6.8%。教职工人数1470人,其中任职教师1079人。各类幼儿园31所,在园儿童8805人,比上年增长8.3%,幼儿园教职工人数6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毕业升学率均达到100%。学校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及名师名校创建步伐的加快。撤并学校1所,开办蓝天学校3所,实施了解放路小学综合楼,翠竹新村小学教学楼等一批改扩建工程,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在全市推广,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