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县统计局 (2004年3月2日)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和用电紧张等严峻考验,进一步提神、提速、提质,扎实推进“三个年”活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经济发展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GDP)27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9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79.0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78.61亿元,增长12.2%。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64.5:29.7变为5.3:65.8:28.9。人均生产总值38787元,比上年增长15.1%。 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喜人局面:2002年全国最发达县(市、区)排名由第十位跃居第八位;投资、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开放型经济再攀新高,体制改革又有新突破,技改投入热情高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在统筹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社会事业在协调发展中出现了新气象。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日益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 二、农业 全县农业突出结构调整主线,效益农业、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7亿元。 结构调整出现新局面。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首次超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2:48调整到44:5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7万亩,总产量14.06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3.6%和13.3%;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22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7.59万亩,比上年增长20.4%;花卉播种面积4.80万亩,比上年增长84.6%。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业生产向生态建设方向发展,全年茶叶产量8833吨,全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珠茶之乡”。新发展林特基地18133亩,已建成绿色通道、绿色林网120公里,花卉基地4.80万亩,四季笋基地5.20万亩。牧、渔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53.64万头,比上年减少4.8%;肉类总产量达3.14万吨,比上年减少6.5%;家禽饲养量869.25万羽,比上年减少1.7%;淡水产品产量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7%。 科技兴农取得新突破。新培育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3家,建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良种繁育场1个,省级良种繁育中心4个。现代农业初见成效,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新增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三五”牌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超亿元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家,新增省级以上专业合作经济示范组织1家。全年新制订6只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新增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只,省级绿色农产品11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市级绿色农产品10只、绿色农产品基地9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水利总投入22153万元,口门治江围涂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23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5万吨。 粮食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了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现价产值88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7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全部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6.80亿米,比上年增长34.2%;印染布69.28亿米,比上年增长20.4%;化学纤维85.27万吨,比上年增长22.0%。 工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61.10亿元、利润总额46.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7.21亿元、利润总额37.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3%、17.7%。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215.12分。 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非纺产业比重有所提高,全部非纺产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2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部工业比重26.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地位继续突出,全部大纺织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64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占全部工业比重73.3%。 规模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全年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25家,比上年增加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15家,其中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50亿元的企业1家。 企业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全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到6家。乡镇集体股退出工作基本完成。县属企业的属地化管理正在有序推进,43家县属企业基本实行了属地化管理。 建筑业生产生机勃勃。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实现利润4.24亿元,增长18.3%,税金总额5.21亿元,增长3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4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6万平方米。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8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7家。2003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24项,其中国优工程银质奖1项、钢结构金奖3项、“钱江杯”6项、“白玉兰杯”3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2003年继续开展“技改投入年”活动,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9%。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8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1%。投资向主导产业两头延伸,工业投资中大纺织业技改投入62.24亿元,其中服装业完成投资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0%;化学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6.9%。非纺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中非纺产业完成投资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0%。按照“大项目进滨海,好项目靠柯桥,小项目搞集聚”的思路,滨海工业园区累计签约项目68只,总投资171.00亿元,创造了“滨海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