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9 绍兴市绍兴县统计局

第三产业投资持续升温。2002年,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0%。其中: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11.56亿元,增长22.9%,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2.21亿元,增长345.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11.15亿元,同比增长109.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较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54亿元,增长23.1%;餐饮业零售额2.88亿元,增长37.4%。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28.67亿元,增长19.3%,所占比重达73.3%。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8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70.78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26.00亿元,同比增长9.0%;化纤布成交量22.26亿米,同比增长7.6%。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16.82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届中国纺织品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商品成交总额达10.22亿元,达成贸易意向6.19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9.41亿美元,同比增长72.9%。其中出口总额14.62亿美元,增长72.0%;进口总额4.79亿美元,增长77.0%。出口实绩自四月份以来,创出了“月破一亿美元”记录,月月创出新高,出口总量也首次跃居全省首位。出口市场不断开拓,年末自营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161个。出口主体不断扩大,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275家增加到399家,全县共有12家企业进入全省出口五十强。全县自营出口依存度51.2%,纺织品外销率达到37.8%,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使得一批规模较大的项目落户我县。全县新批三资企业87家,增资36家,总投资7.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0.0%;合同外资3.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0%;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0%。全县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有29个,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有12个,实到外资在5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7个。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金额113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634万美元,增长55.0%。当年新批境外企业15家,同比增加11家,累计审批境外企业达35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690公里。2002年,总投资20亿元的“五路一桥一河”工程进展顺利,其中104国道市县界至镜水路段改建工程已经完工,被评为市级优良工程。全县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取得成功,总投入改造资金5877万元,共开通公交化客运线路34条。其中新开通路线13条,改造旧线路21条,收购个体中巴330辆,新投放客车327辆,结束了我县招手车载客的历史,实现了镇镇通公交目标。全年交通系统完成旅客周转量1349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5.0%,货物周转量493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75.7%。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93.59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其中境外游客2.92万人次,同比增长50.5%。实现旅游总收入16.3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372万美元,同比增长45.3%。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2002年,通过与新闻媒体合作、组织召开旅游说明会、加强网上宣传、举办“鉴湖金秋旅游周”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有效吸引了游客。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4.05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36.3%。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达4.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财政在保持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用于教科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和支持经济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财政支出11.11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出4326万元;城市建设投入支出25495万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657万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4.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54亿元。在新增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增加24.91亿元;在新增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22.9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8.92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74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县已创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以上5家,拥有民营科技企业25家,厂办科研机构123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493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7310人。

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喜人。全年新实施县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8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89项、市级2项、县级55项,全年获省市科技成果奖28项。新产品开发势头良好,全年共实施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7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66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16家,市级9家,县级13家。加大专利技术的开发和申报,全年组织申报专利113项,获国家专利局授权110项,同比分别增长95.0%、96.4%,创建县级专利示范企业12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5所,在校学生47307人,小学167所,在校学生68864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分别达到99.95%、100.0%和9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率再次超过90.0%,达到城市普及水平,全面实现了“高普九”达标。创办了全市第一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民营轻纺城高级中学如期开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2002年末,全县教育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49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全县高考上线率继续居全市第一,上线3437人,上线率达96.1%。职成校继续得到发展,县职教中心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个社区学院,并成功举办了职教首届博览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民间艺术团体12个,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共送戏下乡200余场次,观众达40余万人次,送电影下乡100余场次,观众达20余万人次;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全年相继成功举办了“建设之光”、“与法同行”、“绿色家园”等8场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默认1]浙江省莲花落新作大赛暨南北曲艺交流活动;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电视专题片《印山越国王陵》在第六届全国外宣“金桥奖”对外影视评奖评选中荣获“金桥奖”,广播剧《卖布阿土》、电视专题片《摇入乡梦》、鹦歌班《摆渡》荣获市“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