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泰顺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向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争取项目39项、资金298.8万元,比上年增加25.8万元、增幅9.5%,其中省级科技发展项目5个64万元,市级科技发展项目13个104万元;县本级科技三项经费1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安排科技发展计划项目97项。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实用知识培训,受训人数约2万多人次。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幼儿园50所,在园幼儿7428人,专任教师238人;各类小学73所,教学点18个,在校生24755人,专任教师1543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生18722人,其中高中学生5912人,专任教师1141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1399人,专任教师66人。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9.52%;全县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28%,巩固率达到98.74%,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到79.7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6月,泰顺廊桥(15个单体)和仕水矴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阳塔头底和百福岩古村落合并为雅阳历史文化保护区被省政府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筱村镇徐岙底古村落、新浦乡库村被确定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泰顺药发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了泰顺县畲族风情节等大型文艺晚会活动。开展了以“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百场电影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共放映117场,观众人数约33900人;开展送戏、送书下乡活动,全年共送书下乡2万多册。全年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30余件,其中漆画《荷》获2006年“浙江省群星奖”美术年美展评选金奖,歌曲《回答》获温州市第十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金奖;群舞《泉·涌》获温州市第十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银奖,表演银奖。 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县级医院3所,卫生院36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防保站36所,卫生监督所1所。村卫生室127个,个体诊所4个。共有病床数332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位1.25张。全县卫生系统在编人员9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11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49人,初级职称447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2.0人。2006年3月中旬统筹金收缴期限结束,全县有19739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位基金609.64万元,农业人口的参保率62.43%。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共举办了比赛活动20余次,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次。加大了健身苑点的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全年投入资金近20万元,建设了仕阳、泗溪、雅阳等乡镇13个健身苑点,在参加2006年浙西片体育展示活动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温州市少年棋类比赛取得象棋女丙团体冠军,女丙个人前三名;围棋获得团体第四名;参加市中小学生田径分龄赛共获得1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参加市少儿乒乓球比赛获得男子甲组个人冠军,男子乙组团体第三名。 十、人口和环境保护 全县11个镇,25个乡,295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年末,全县总户数11.1万户,总人口35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5万人。女性人口16.3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05万人,占总人口14.4%。全县出生人口3691人,出生率10.59‰,死亡人口1666人,死亡率4.78‰,人口自然增长率5.81‰。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当年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262例,征收金额为156.9万元,征收率为84.35%,兑现率为66.96%。全年安排用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为420万元。乡镇实际专职从事计划生育的行政工作人员总数115人。计划生育率92.78%。全县已婚育龄妇女76486人,节育率达到90.19%。 生态县建设深入推进。全县环境总体状况保持良好,地表水、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地表水总体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各饮用水源达标率100%。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县名列浙江省第一。对全县156家石材加工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90多家加工企业基本完成整改工作。全年共取缔废布料小褪色5家、小炼油3家、小塑料粒子加工6家。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强化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全年审批建设项目51个,否决6个,环评率100%,“三同时”建设项目6个,“三同时”验收合格率100%。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件,累计罚款22.8万元,征收排污费约68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在岗职工(不含私营)年平均工资24454元,同比增长18.7%。据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01元。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3370元,同比增长13.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4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3%,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05.7台、影碟机28.6台、电冰箱47.9台、洗衣机100台、热水器57.1台、摄像机6.4台,移动电话117部。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全年收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899万元,收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基金3247万元,收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766万元,收取工伤保险基金4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缴172.23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当年新增457人,全县达947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当年新增400人,全县达1057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当年新增775人,全县达14939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年新增1024人,全县参保人数达13403人(其中在职10782人、退休2621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346人(其中在职6667人、退休1677人);农村养老保险1966人。 就业再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5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9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县共完成各类培训12269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911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319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481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558人。 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低保制度不断深化完善,全县纳入低保范围8366户17474人(其中城镇310户842人,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600人),新增低保对象1379户2422人,退出低保对象430户1290人。全年列支保金950.8万元。全县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对象594人,供养城镇“三无”人员6人,集中供养率已达到95.1%。下拨地震救灾款7423.2万元,其中损房重建补助款5013.1万元。全年共有62个单位5696人参与“慈善一日捐”捐募活动,募集善款27.7237万元。在“地震”、“桑美”两大灾害中共收赈灾善款331.82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