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苍南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9 温州市苍南县统计局

2002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县委、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促进市场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信用苍南”,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2年,围绕“十五”计划的战略目标,主动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全县经济在稳定健康的增长平台上运行。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3%,其中第一产业10.03亿元,增长2.60%,第二产业52.12亿元,增长9.31%,第三产业35.86亿元,增长15.00%。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上年的11.86%、53.80%和34.34%调整为2002年的10.23%、53.18%和36.59%。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同时2002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1%,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显突出。随着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10元,比上年增长11.20%。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不容忽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以下工业增长缓慢,人力资本、用地规划等要素制约仍显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仍然不高,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市及周边县市。

二、农业

2002年全县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大扶持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衡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96亿元,比上年增长6.97%,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粮食总产继续减少,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6.14万亩,比上年减少4.62万亩,总产量18.42万吨,比上年减少2.38万吨。蔬菜生产快速发展,全年播种面积为16.95万亩,比上年增长16.69%。随着山区半山区扶贫力度加大和畜牧规模户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年内猪、羊、兔出栏数分别为15.29万头、1.49万头和8.0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9.14%、10.37%和24.03%。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3813吨,比上年增长19.06%。海洋捕捞继续发展,水产养殖快速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9.56万吨,产值10.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7%和6.78%。加快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6735亩,森林覆盖率达51.6%。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县累计投工900万工,完成土石方790万立方米,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387万元,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32.4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54万亩。2002年全县标准农田建设已有4.58万亩通过市级验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747吨,比上年减少5.48%,农村用电量2377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我县工业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重点工作,继续开展印刷业的治理整顿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以打造“信用苍南”为契机,促进了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全县工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2年全县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18.07亿元,同比增长9.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5.24亿元,同比增长13.92%。纵观工业经济全年运行情况,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以上企业不断扩大,企业竞争力有所加强。据年报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规模以

上企业共263家,比2001年净增30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家,比去年增3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93亿元,比去年增长23.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1%。二是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我县规模以上工业的塑料制品业、印刷业、机械仪表业、纺织业、食品饮料业等五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3.60亿元、13.04亿元、5.69亿元、4.49亿元、3.30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14.08亿元、16.23亿元、5.93亿元、5.26亿元、3.42亿元。增长速度也从2001年的14.52%、14.38%、-6.18%、17.57%、6.72%,调整为2002年的11.08%、16.24%、6.27%、20.66%、16.27%。由此可见,印刷业经过治理整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情况看,产销率达98.15%,同去年基本持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1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由上年的2.85%升到3.28%,但企业亏损面略有上升,由上年的6.01%上升为6.80%;列入全省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26.65,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中得分排位倒数第二,仅高出去年同期1.22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2.64点。企业两项资金(指产成品存货和应收款帐)共占用14.13亿元,同比增6.42%,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71.74%,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依然较突出。

建筑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建筑业竣工产值继续回升,全年实现竣工产值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42%;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2002年达到90865元/人,比上年增长29.4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7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8.86亿元,比上年下降3.47%;农村集体经济投资5.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70亿元,增长15.30%。

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42亿元,比上年下降21.30%;更新改造投资1.44亿元,下降29.20%;房地产开发投资1.56亿元,下降18.80%。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81个,比上年减少26个;新开工项目44个,减少6个。重点建设突飞猛进,全年国家和县重点建设在建项目12个,完成投资8.43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滑。2002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56亿元,比上年减少18.80%。房地产施工面积59.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70%;竣工面积24.39万方米,比上年增长10.4倍。

五、国内、国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8亿元,比上年增长9.29%。其中,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9.41亿元,增长19.6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07亿元,增长2.8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0.26亿元,增长12.11%;餐饮业零售额4.99亿元,增长140.21%;其他行业零售额11.23亿元,增长16.57%。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38.5亿元,增长12.64%,所占比重达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