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8 温州市瑞安市统计局

浙江省瑞安市统计局

2002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瑞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主动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加速上行,呈现"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高、发展亮点多"的特点,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质量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4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加速转型提升,一产占比持续下降,三产占比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8:57.1:3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070元,比上年增长11.2%。

区域规模经济持续发展,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工业企业24572家,全年工业总产值318.96亿元,年产值超10亿元的有塘下镇、安阳镇、莘塍镇、汀田镇、飞云镇、仙降镇等六大镇。塘下镇工业总产值92.7亿元,安阳镇工业总产值7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12.5%。至年末,全市无区域企业9家,企业集团15家,股份有限公司18家。全年产值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7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工业企业40家,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110家。

农村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全市经营耕地10亩以上的大户(农场)达3862户,经营面积10.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55%,水产养殖大户320户,面积4.5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16个,总面积9.8万亩,其中5000亩以上8个,总面积8.4万亩,命名7个农业专业特色乡镇。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8家,其中12家企业列入省和温州市"百龙工程"。

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实施"规模拓展、品位提升、要素集聚"三大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新区建设步伐,有序地开展旧城改造,城市的交通、能源、给排水等设施大为改善,建城区面积拓展到18.1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680平方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7.67平方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顺利地通过省级文明城市的验收。

市场物价平稳回升,通货紧缩有所缓解。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10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1.6%,分别比上年上升1.7和2.8个百分点。服装鞋帽类、日用品类、建筑装潢类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11.7、0.9、0.2个百点,纺织品质类、家用电器类、中西药类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5.3、2.5、1.4个百点。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322282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61707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00698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9877人。另外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60423人,农业从业人员209874人。农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1.5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6.7%,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比偏大,且竞争活力不足,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用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供给仍然紧张;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农业

效益农业发展良好。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产品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呈现"减粮、扩经、林增、渔平、牧稳"的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8万亩,总产量16.4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9.3%、13.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93万亩,产值4.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0.8%、2.0%。"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实施成效显著,优质米、蕃茄、马蹄笋、茶叶等6只农产品获省"绿色农产品"标志使用权,基地面积达61360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13.9%;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8家,联系基地7.6万亩,农户5.6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年新组建茶业、马蹄笋等13个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7个。

绿化造林和林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工造林面积3000亩,迹地更新2000亩,封山育林29.5万亩,四旁植树33.93万株,森林病虫害防治率82.7%,全年木材采伐量5600立方米。

畜牧业平稳发展。积极实施"稳猪促禽扩草"生产计划,全年实现总产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市年末生猪存栏数7.85万头,比上年减少0.8%;家禽存栏数118.44万羽,增长22%。规模饲养户发展较快,年末生猪和家禽存栏分别占全市57.7%和54.9%。

渔业与上年基本持平。贯彻落实中央渔民减产转业政策,顺利实现海捕零增长的目标,渔业工作重点实现了向养殖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的战略性转移,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3.4万吨,总产值7.26亿元,比上年减少2.8%。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2.6万吨,比上年减少3.1%;海水养殖产量5263吨,比上年增长2.33%,淡水养殖产量2870吨,比上年增长5.59%。

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有所增强。通过政策扶持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对经济薄弱村、特困户结对帮扶,西部山18个乡镇经济总收入达到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7%;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比上年增长1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逐步加快,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兴业"战略,加大支柱行业和优势的扶持力度,全市工业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发展效益明显提高,亮点频出,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1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规模以上企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攀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0.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高于全部工业增幅11.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经济比重由上年的39.4%提高到44.2%;实现销售收入133.85亿元,创利税总额12.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36.2%;户均产值2389万元,比上年增加130万元;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考评得182.3分,比上年提高6.27分;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