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皋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6 南通市如皋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商品购销两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4.53亿元,增长13.7%;餐饮业零售额1.74亿元,增长17.8%。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15亿元,增长12.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21亿元,增长13.4%。专业市场建设取得新发展,全年新建市场4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市场113个,其中消费品市场97个,生产资料市场12个,生产要素市场4个。年末营销额超亿元的市场10个。全年市场成交额48.6亿元,增长6.8%。
市场物价短期波动,总体价格水平比上年略有攀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2.1%。

六、对外经济

紧紧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把招商引资和项目投入作为追赶、跨越的第一要事,我市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外资实现"撑杆跳"。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7个、增资项目9个,合同外资累计220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4%,超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合同利用外资的总和;实际到帐外资6219.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3.6%。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全年自营出口总额16076.2万美元,增长22.0%。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完成劳务营业额6180.7万美元,增长79.5%;新派劳务人员2115人,新办境外企业1家,占南通市的二分之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加大财税征管力度,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达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24.7%;地方财政收入5.42亿元,增长24.2%。全年财政支出7.47亿元,增长45.5%。

继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加大信贷投入,各项金融业务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93亿元,增长12.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5.31亿元,增长18.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13亿元,增长24.9%。优化信贷投向结构,贷款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等项目倾斜。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已达3.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累计443.35亿元,现金支出445.26亿元,净投放货币1.91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年保费收入2.65亿元,增长58.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52万元,增长14.3%;支付赔款1395万元。个人商业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全年人身险保费收入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6.1%,支付赔款及保险金4300万元。

八、科教文卫和广电、体育事业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全市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实施四级科技计划,全年申报并经省认定高新企业4家,组织申报四级科技计划近200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42项、市级12项,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61万元。引导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市现有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4个,总面积达20万亩。科技创业园再显成效,现有在园企业31家,在园项目37个,其中半数以上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水王”水处理剂项目、LZF智能排污监控管理系统项目等已投入批量生产。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46家。

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2711人,上线人数列全省各县(市)第一,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职教工作再创佳绩,在全省职校生技能竞赛中,我市成为南通市唯一有多项奖牌获得县(市)。全市职校对口高考本一上线率30.9%,职校毕业生就业率98%。学校布局调整又有新进展,全年撤并小学121所、初中19所。积极推进办学机制改革,逐步完善4所公有民办初中,创办2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初中,市实验初中成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亮点。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建校园网1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3个,多媒体教室118个。学科竞赛保持强劲势头,全市35人获国家级奖,298人获省级奖。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70所,在校学生98657人;小学152所,在校学生93301人;幼儿园131所,在校学生20176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8604人。年末教职工总数9698人。

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文化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心策划组织了《众手浇开文明花》大型文艺演出,与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联合举办了全国长寿摄影比赛颁奖典礼,推介和宣传了如皋。以创新的观念精心打造如皋文化品牌,我市创作的大型木偶剧《大禹治水》在全国第二届木偶演出大赛中获得银奖。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以演出市场、网络市场和出版物市场为重点,强化管理,净化环境,全年检查文化经营店(点)318家,取缔非法摊贩25个,收缴非法出版物3609本、非法音像制品55378张(盒)、盗版计算机软件3000件,取缔非法印刷企业2家,行政处罚20起,为我市经济的全面起跳创造了健康的文化空间。年末,全市拥有文化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市博物馆2个。

广播电视围绕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市重点工作,聚焦沿江大开发、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文明城市创建、"百村万户"帮扶、长寿文化、抗击非典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热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先后开辟了10多个专题栏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扩大如皋知名度,如皋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摄制了《让世界了解你--如皋》专题节目,电视专题片《爱洒沂蒙》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全年有线电视新增用户近4万户,建成有线电视村20个,有线电视通村率98%,入户率31%。加快广电网络功能建设,如皋市党政数据和国民经济综合信息宽带网工程基本结束。

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面应对“非典”突发事件,建立防“非”网络体系,加强“非典”疫情监控,全市未发现“非典”疑似病例。继续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全市已有46所乡镇医院改制到位。农村改水工作取得突破,全市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3.6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80%。农村大病补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参与率达87.5%。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全年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52起。积极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全年献血5417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71.2%。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66个,其中医疗机构58个,职工人数总计39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30人。拥有病床2660张。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人、病床18.4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青少年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荣获金牌1枚、银牌1枚。向省输送的优秀运动员秦旺平、薛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再创佳绩,共获金牌4枚。努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全年输送体育人才30名。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市新增20个全民健身点。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率达100%,达标率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