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皋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起跳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区域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据初步核算,并经南通市统计局审核评估,我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8.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幅位居南通六县(市)第一,高于南通市和全省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3.36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36.50亿元,增长12.6%。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48元,增长15.0%。 一、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以培育绿色农业为主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把突破点放在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全市优质稻米、外向果蔬、花木草坪、栽桑养蚕、优质生猪、如皋黄鸡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凸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有序展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5%,其中农业产值19.78亿元,增长6.73%;牧业产值6.80亿元,增长1.34%;林业产值0.15亿元,增长4.95%;渔业产值1.24亿元,增长1.4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通过研制、开发、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型、适用、高效的新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0万千瓦,比上年净增1.7万千瓦。拖拉机9144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91台,联合收割机954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4%。农村全年用电量52895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3810吨,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江堤达标各项建设工作,完成了如海港区二期改造工程,并通过省级验收。长青沙至泓北沙导流堤工程于年底顺利合拢。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总土方1243万立方米。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工业企业坚持以改革为第一动力,以股权流转、资产重组为重点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突破。民营经济迅速扩张,非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年工业总产值(现价)200.4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规模工业89.24亿元,增长44.7%。国有企业工业产值2.44亿元,下降23.0%;集体企业工业产值0.38亿元,增长5.1%;股份合作企业工业产值2.07亿元,与上年持平;股份制企业工业产值32.37亿元,增长46%;私营企业工业产值37.74亿元,增长69.6%;三资企业工业产值14.24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11.24亿元,增长25.0%。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主要工业品产量有增有降。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84亿元,增长44.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2亿元,增长60.9%。有16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比上年净增6家;超百万利润企业38家,比上年净增10家。 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市场开拓量质并举,品牌优势持续放大。全市建筑业施工产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完成施工面积8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竣工面积4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0%;年平均施工人数达5.8万人。全年承接市内外工程904项,建筑市场已覆盖到全国19个省会城市、52个地级市。境外市场拓展迅速,全年新派出国(境)劳务人员826人。品牌优势明显,全年共有55项工程获各类质量奖杯,其中南通六建、江中集团分别承建的山东邮政大楼和哈尔滨得意居商住楼荣获2003年度参建"鲁班奖",下原建筑公司获得我市历史上第一个"军优奖"(解放军总后勤部),南通六建还获得"白玉兰杯"奖和"上海市用户满意工程"奖,金莱雅装饰公司首次获得我市建筑史上"江苏省建筑装饰工程"奖。如皋铁军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全民基本建设投资额8.16亿元,增长96.0%;全民更新改造投资2.83亿元,增长100.3%;房地产投资3.38亿元,增长32.1%;城镇投资7.77亿元,增长95.3%;农村投资20.32亿元,增长10.5%。项目投入强势推进,总量相当于前三年总和。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2.86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83个,比上年净增61个;超亿元项目9个,比上年增加8个。项目投速明显加快,全市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率达92.15%,竣工率达55.85%。项目投向更趋合理,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江苏力星钢球有限公司的“砂轮磨工艺”、英田柴油机厂的“农用车变型生产线”、九鼎集团的“玻璃钢新型制品技术改造”、神马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的“复合空心绝缘子扩产”等项目在年内竣工。石庄、丁西、北郊输变电工程和城网改造工程均已竣工。全市1000万元以上第三产业在建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15.8亿元,全年完成工作量9.3亿元。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额3亿元,比上年增加39.5%,这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投入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市交通重点工程和网化工程有新的拓展。重点工程中盐通高速公路完成了我市境内33.4公里路段23万平方米房屋的拆迁任务;如港一级公路完成桥涵工程和70%的沥青砼底层摊铺;沿江一级公路于10月份开工;疏港公路和长青沙环岛公路正在组织实施;网化工程中江曲线与相关路段的连线工程相继竣工。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实际开工641公里,已完成452公里。大力组织公路桥梁和农桥维修改造,对全市204公里市镇公路进行了全面修复,全年改造危桥34座。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引进市外资金成立绘园汽车出租公司,投放177辆出租车,提升了城市服务档次。全面整治公路环境,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建成了204国道、316省道两条绿色通道。 邮政、电信业务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信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2.3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8.9万户,住宅电话达到25.3万户。移动通信、公众多媒体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7598户,其中宽带网用户4181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