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榆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变“快走”为“快跑”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和谐榆树为载体,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扩张经济总量为重点,以中等生态食品经济城建设和小康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农业兴市、民营富市、开放活市、强城带市”战略,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综合 2005年,我市生产总值实现135000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091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2206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70702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1.6%。“十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高于“九五”期间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6.6:22:31.4调整到31.18:16.45:52.3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5.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5.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97个百分点。 农业 全市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实施“一免三补”政策。2005年,减免农业税1.3亿元,向农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6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亿元,良种补贴1287万元,农机装备补贴100万元,三大技术补贴109万元。全年农业生产投入8亿元,比去年增加5000万元,增长16%。全年落实订单面积37922公顷,比上年增长12%。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346800吨,比上年增长0.9%,我市也获得了“全国十大粮食生产标兵”的荣誉称号。农业总产值实现694414万元,比上年增长8.3%,增加值实现420910万元,比上年不变价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210元,比上年增长7.95%,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牧业主导产业地位日渐突出,产业化进程加快,“粮变肉”工程和“粮转牧”工程全面实施。2005年,新建牧业小区34个,使我市牧业小区达到139个,规模饲养户达到3.4万户。依托我市四海肉业有限公司、绿邦、大北农肉业有限公司、弓棚镇生猪交易市场和从事生猪贩运的经济人的带动作用,加快了我市生猪产业的发展,依托皓月集团、完达山乳业集团、德大公司等外埠龙头加工企业,加快了肉牛、奶牛、肉鸡等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实施“黄改奶”工程。2005年,全市牧业产值实现2974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8%。 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我市深入实施企业退出国有政策,企业改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5781户,比上年增长7%,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475587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增加值实现134568万元,比上年增长9.8%,产品销售收入实现456507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利润总额实现216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2户,总产值实现121302万元,比上年增长28.99%,增加值实现39974万元,同比增长18.3%,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09660万元,同比增长21.6%,利税总额实现6733万元,比上年增长73.6%。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1874020万元,年均增长7.6%,增加值累计实现595674万元,年均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414943万元,年均增长18.9%,增加值累计实现142863万元,年均增长16.8%。 2005年,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实现8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全年建筑施工面积39.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1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4万平方米。 民营经济 在“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并壮大起来。2005年,全市民营户数发展到45531户,比上年增长0.9%,从业人员达到179942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1158020万元,比上年增长0.3%,利润总额实现59714万元,比上年增长0.04%,实交税金10219万元,比上年增长0.19%,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463208万元,比上年增长21.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1.2%上升到2005年的34.3%。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共引进内资11.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7%,超额完成计划23.8个百分点,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超额完成计划11.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5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194683万元,比上年增长87.9%。“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累计完成802628万元,年均增长19.8%。 交通运输及邮电业 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改善,道路运输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科铁线榆树段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与榆陶、黑大公路构成了“两横一纵”、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主骨架。改扩建农村公路911公里,361个村实现“村村通”,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3%。榆山铁路被列为全省“十一五”重点铁路工程项目。 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0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本地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4760户,同比增长16%。其中:农村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6000户,其中:住宅用户115000户;市内电话用户达到38760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达到35620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00000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7000户。 国内贸易 在国家积极消费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00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77090万元,同比增长36.6%。 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5年,我市继续实施减免农业税政策,在财政、税务管理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多方挖掘税源,全口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94359万元(含一次性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25.3%,地方级财政收入1158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36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42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16391万元,比上年负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