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正定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七、对外开放和旅游 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发展,外经、外贸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形势。 2006年外贸出口创汇额为3314万美元,比去年增长27.5%;全年引进域外资金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77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921万元。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00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7.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729.4万元,增长22.86%,财政支出完成42748.3万元,比上年增长18.22%。 金融业稳定发展,各项存贷款的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92497万元,比年初增长10733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6821万元,比年初增长51197万元,金融部门贷款余额288082万元,比年初增长8491万元。 全县保险机构全年承保额达56.0亿元,保费收入总额达15655.9万元,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2549.3万元。 九、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紧紧围绕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年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3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430万元,完成鉴定验收9项,4个项目获石家庄市科技进步成果奖。全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8项,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0项,增加产值3400万元。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49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4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全县年末共有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33255人;小学112所,在校学生30753人;幼儿园295所,在校儿童8147人,其中学前班班数208个。全县特殊教育共有聋人学校1所,弱智学校1所,共设17个班,在校学生19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数6816人。 深入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积极组织文艺演出,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县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0个;县文化馆共举办展览10次,举办培训班8次;县图书馆藏书14万册,农村图书室36个,藏书8万册;河北梆子剧团全年演出340场;新华书店年销售各类图书170万册;常山影剧院全年演出1800场次,观众3万人次。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医疗机构共拥有床位941张,卫生技术人员1406人。全县94%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定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合作医疗机构221家,其中县级定点医院4所,定点乡镇卫生院23所,乡级定点门诊23所,定点村卫生所194所,确保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十、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常山路中段旧城改造、隆兴寺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及拓宽改造圣兴北街、恒州北街、恒州南街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城区园林绿化面积新增47.4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04%,城区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17666.83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9642.4万千瓦时,工业用电77192.52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6362.58万千瓦时。城区公交营运线路4条,营运车辆52辆。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度54公里,日生产能力2.2万吨。 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全县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达到292天,比上年增加6天;出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COD含量为143MG/L。全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774吨和2464吨,分别比上年减少30.7%和2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 2006年底全县总户数123751户,总人口442788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36958人,占76.1%;男女比例为100:101.5;0至17岁人口94855人,比重为21.4%,18至35岁人口123307人,比重为27.8%,35-60岁人口170349人,比重为38.5%,61岁以上人口54277人,比重为12.3%。 低生育水平继续得到巩固。2006年全年出生人口4045人,出生率8.9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5.38%;死亡人口2432人,死亡率5.38‰;自然增加人口1613人,自然增长率为3.57‰。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704人,比上年增加5597人。其中参保职工14776人,参保退休人员6928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6572人,其中参保职工达2039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达6179人。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率和足额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全县4696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为城镇1534人发放低保金138.25万元,为农村3162人发放保障金69.54万元。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途径扩大,全年就业总量达到274993人,比上年净增3094人,增长1.14%,城镇就业人数为52132人,净增2907人,41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7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 年末全县县及县以上单位从业人员24534人,比上年增加553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790元,比上年增加1543元,增长12.6%。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732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3元,比上年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026.7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增长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