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桥东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彩色周末”文化工程为载体,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共有 20多个单位参加演出,分别在11个场所演出222场,宣传观众10万多人次,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被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评为“彩色周末”文化工程优秀组织工作奖。社区文化全面发展,我区已建成10个业余演出团体,文化演出队伍80多个,社区文化正向创特色、创规模、创品牌的方向发展。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和健身周活动,新建健身路径 9条、健身苑2个、健身角2个,建成河北省首家综合性专业健身中心———桥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举办了4期全民健身培训班,参加培训体育骨干400人,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体育指导员2人,一级体育指导员16人,二级体育指导员76人,三级体育指导员584人,加强了我区的体育辅导力量,使我区群众体育活动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我区的健身队伍多次代表石家庄市参加全国及省市比赛,屡获殊荣。桥东区图书阅览中心自开业以来,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服务人员进行了培训,组织了社区群众和读者座谈会,并充分利用书法讲座、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完善、健全图书馆职能,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和谐社区创建取得显著成效,楼院文化、邻里节、流动人口之家等特色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数字化社区水平进一步完善,建成便民快餐大排挡 5家,我区荣获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称号。“千员万人”进社区活动成效显著,切实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照明、出行、环卫、治安等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机制”、“双向转诊车进社区”和“卫生监督进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和《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区社区责任医生工作经验。我区被命名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被列入全国中医药社区示范区并经过检查验收。 十、城管、绿化 城区管理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基层城区管理水平,长效管理机制得到巩固。全面开展“争营创”和“双争共建”活动,建成四中路、建设大街两条市容样板街,创建省、市级园林居住区(单位) 4个,绿色社区5个,对北国商城、燕春饭店等21栋楼体进行了夜景亮化,清洗粉刷标志性建筑28.5万平方米,清理占道摊点4100余处,规范“三摊一亭一车”300余个,取缔烧烤摊点163处,清理粉刷小广告15.1万余张,垃圾袋装化率达到100%,城区形象明显提升。 城乡环境建设“八个一”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区坚持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各界参与,群策群力,打了一场城乡环境建设的“攻坚战”,城区面貌显著改善。拆除治理燃煤锅炉 23台,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续氧量下降4%以上。落实“万株乔木进社区”工作,种植各类树木3万棵。拆除违章户外广告面积1.3万平方米,规范整治门头牌匾1760余块1.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辖区二环路以内无大型违章户外广告。坚持不放过死角死面,清理积存垃圾30万立方米。紧紧抓住拆除违法建筑、超期临建和简陋建筑这个重点和难点,坚持依法拆违、有情拆违、和谐拆违,全区“拆违”总量达12.3万平方米。 十一、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区总人口 352802人,其中,男性181247人,女性171555人。已婚育龄妇女7722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2.26%,其中一孩61139人,二孩7719人,多孩477人,无孩7888人,一孩率为79.17%。全年全区共出生2315人,出生婴儿性别比106,人口出生率6.81‰ ,人口死亡率3.2‰,人口自然增长率3.61‰。 全区在岗职工 8692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869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4351元。 认真落实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建成 2000平方米的区劳动力市场,全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65人,新增就业岗位87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下,132个“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区 27500人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909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和谐”企业工作,劳动合同建制率和签订率达到92%以上,创建省、市级领导关系和谐企业5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积极解决住房困难人员住房保障问题,发放廉租补贴38万元。着力提高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全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26万元,实现应保尽保。 十二、民营经济 2007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11237户,同比增长0.98%;私营企业发展到1080户,同比增长7.26%;非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365452万元,同比增长31.53%;实现税金34335万元,同比增长32.49%。 注: 1、本统计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年快报数;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