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依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05 哈尔滨市依兰县统计局

依兰县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四个基地一座名城”为目标,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达到3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1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74万元,增长15.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2%、37.0%和34.6%;三次产业对GDP拉动力分别为5.2%、6.6%、6.2%。非公有制经济完成23.81亿元,占全口径GDP比重的66.7%。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由上年的31.2:29.5:39.3调整为30.9:30.6:38.5。人均GDP?9345元,比上年增长16.5%。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71美元。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2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0亿元,增长30.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4%。新增固定资产12.1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0.1%。

从三次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07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0亿元,增长67.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54亿元,增长31.4%。从投资的主体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8.88亿元,增长28.6%;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6.13亿元,增长39.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1.2%提高到40.8%。

民间投资步伐继续加快。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亿元,比上年增长40.6%,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1.2%提高到37.3%。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完成投资3.4亿元,比上年增长67.9%。

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在建项目80个,省重点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哈飞转向器厂吸能管柱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中。

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总产值14.30亿元,增长17.1%;林业总产值0.58亿元,增长18.6%;畜牧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3.9%;渔业总产值0.31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70亿元,增长10.5%。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96.6:3.3:0.1。全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生产基地认证面积2.53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14.3%。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6.62亿斤,比上年增长27.4%。其中,水稻产量4.17亿斤,增长7.9%;玉米产量8.40亿斤,增长93.6%;大豆产量3.85亿斤,下降了16.4%。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至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5%;化肥使用量(折纯吨)14555吨,增长6.8%;农药使用量401吨,增长8.9%;地膜使用量247吨,增长5.1%。有效灌溉面积17.65万公顷,增长6.5%。

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0.5%。

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50.7%。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实现1.42亿万元,比上年增长8.0%。哈尔滨气化厂、依兰煤矿、哈尔滨气化厂科技实业公司等五家煤化工业企业已经转让了中煤集团,促进了煤炭开采业和煤化工业两个支柱产业的发展。哈飞汽车转向器厂、华润新三星啤酒厂和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

建筑业

全县有建筑企业11个,比上年增长10%。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个,资质以下建筑企业3个。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完成4.49亿元,比上年增长59.3%,期末建筑业从业人员1462人。

批零贸易业

批零贸易市场销售平稳。共有集贸市场18个,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亿元,增长14.9%。完成餐饮业零售额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完成出口额229.79万美元,增长45.2%。

交通

交通运输业日益发展壮大。全县交通境内公路里程1594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78.78公里,比上年增长12.6%;民用汽车拥有量2712辆。其中,个人汽车2133辆,比上年增长2.3%;客运量129万人,旅客周转量10710万人公里;货运量90万吨,货运周转量4737万吨公里。

邮电

全县拥有18个邮电所,邮政业务总量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0.79万元,增长4.3%;本地电话用户9.57万户,增长0.3%;移动电话用户8.82万户,上增长5.0%;互联网用户0.58万户,增长28.8%。

旅游

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0.5万人,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金融

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46亿元,比上年下降3.8%。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19.82亿元,比上年增长7.0%。

保险业

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年各项保险业务达0.75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市场价格

消费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县居民消费品物价总指数102.5%。其中,食品类104.3%、烟酒及用品类100.0%、衣着类100.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9.0%、医疗保健和供热用品类105.5%、交通和通讯类10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1.2%、居住类101.5%。

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县年末户籍总户数12.62万户,总人口39.63万人。其中,县城镇人口7.58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6.73万人,非农业人口12.90万人。男性人口20.31万人,女性人口19.32万人,全县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1:100.0。全县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3.35‰;人口自然增长率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