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强化村镇建设,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村镇建设总投入达1.4亿元。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84.5%。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4%,乡村道路砂石化率达99%。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镇容村貌明显改观。新增住宅1300户,新增自来水2178户,新建桥涵100个,安装路灯354盏,新建公厕55个,新建公共性建筑18706平方米,新安电话3295户,有线电视新入户2008户,大量栽树种花,新修花池119个,新增示范屯16个。另外,新建白色路面63.4平方米、黑色路面6.97万平方米。完成了总长75公里的阿城至交界、阿城至大岭、红星北赵至松峰山通乡公路主体工程,采取BOT模式完成了48公里的哈红公路建设,城乡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总收入61148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31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019万元,比上年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906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7%。当年可用财力46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口径财政支出64650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地方财政支出46995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科技三项费支出600万元,农林水气象支出2799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470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13326万元,卫生事业费支出2629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610万元,公检法司支出3071万元,社会保障支出4287万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535万元,抚恤和社救支出982万元,专项支出1131万元。 金融保险业发展减慢。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7139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企业存款71551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257万元,比上年增长17.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3370万元,比上年下降4.4%。其中:短期贷款320704万元,同比下降8.6%;中长期贷款82792万元,同比下降11.4%。全年保费收入8154万元,同比增长27.9%。 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继续增强。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3项,其中:科技攻关项目46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7项。项目实施率100%。全年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户,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47户。全年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30项,其中发明11项、实用新型18项、外观设计1项,全部受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坚持“两基”工作为重中之重不动摇。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完成了9所学校危房改造任务,投资150万元用于城乡学校的维修,争取哈市国资委投资30万元建设了面积为428平方米的蜚克图光明小学,投资49.5万元,维修了25所学校锅炉和取暖设施,保证了学校正常越冬。全市有2619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高考录取率达84.2%,有2名考生分别考入清华和北大。今年高考我市有158名考生超过600分,位居八区十一县之首,仅次于哈三中、哈九中、哈师大附中位居哈市地区第四位。全市中小学微机达5389台,每百生均7.5台。以胜利小学、龙涤小学、第七中学为代表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团队,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分别有13人次和102人次获奖,胜利小学代表黑龙江参加全国比赛获得冠军。 文艺创作有新突破。图书发行总额752万元,全年放映电影1356场次,放映收入24.6万元。专业创作硕果累累,版画创作集体共创作35幅作品,参加省版画展,有7件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版画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哈尔滨天鹅书市和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05年7月组织编写了我市中小学生金初读本,并印刷了5万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以节庆活动为重点,举办了春节专场文艺演出、大秧歌汇演、元宵焰火晚会等大型节庆活动。举办了少儿四项文艺、卡拉ok比赛、中学生“校园之声”合唱比赛、美术书法比赛,开展了“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月”活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召开患者座谈会66次,发放问卷调查2780份,增进了医患沟通,转变了服务作风。市儿童医院投资70万元改善了就医环境。对全市520名乡村医生分三批进行了业务培训,核发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和《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加强了监督管理,今年办理食品经营卫生许可证2339家,办理环境卫生许可证183家,新建农村自来水井19处,新增受益人口8100人。加大了医疗市场清理整顿力度,医疗质量得到提高。集中开展清理整顿3次,出动300余人次,车辆182台次。全市共查处非法行医“黑诊所”153家,清理无证行医187人,没收药品2万余元,罚款3万余元。计划免疫工作加强,对全市263名从事计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五苗接种率均达100%,建卡率99.8%、建证率为100%,卡、证相符率达99.8%。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5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65.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为24.6万人。总户数21.6万户,非农10.4万户。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2.9万人,性别比为101.4。全年出生人口6135人,出生率为9.4‰;死亡人口3494人,死亡率为5.3‰;人口自然增长率4.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8岁。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离退休干部的养老金、居民最低生活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新增就业3910人,求职介绍成功270人,劳务输出5100人。基本养老金发放率达100%,企业离退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10830万元,收缴医疗保险费2300万元,收缴失业保险费485万元。我市享受低保人员已达5554户/11714人,占城镇人口5%,年发放低保资金840余万元,由原来的人均补差额60元增加到65元,安置退役士兵206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00元,比上年增长9.8%。城区恩格尔系数为4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3.5平方米,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8.55平方米。全市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为8212元,同比增长7.2%。全年用电总量92790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6.5%;居民用电总量1487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7%。 注:1、本公报数字均为年度统计快报数据;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国有和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 3、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均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户籍统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