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今年以来,长沙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三化"进程为动力,在市场驱动和投资拉动的积极作用下,奋力战胜旱灾和"非典"的影响,咬住经济建设这根弦不松,使全县企业活力增强,投资力度加大,农业抗灾有成,商贸稳中有升,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改善,由上年的17.4:54.6:28调整到15.6:58.4:26,二产业比重稳居首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各项改革和稳定工作继续加强。始终把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机构改革,深入开展企业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隐患,有效巩固了企业改革成果。一批改制企业初显活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加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实施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障金制度。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环境政策举措下,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深入,经济信用逐步好转,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短期信贷、中长期贷款均有一定增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镇工业基础仍然脆弱,部分企业盈利减少。二是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三是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二、农 业 全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村税费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抗灾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总体形势好于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1.7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好,农业经济活力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两优"趋势:即农产品品种结构向优质专用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品种基地、订单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成为农业经营新亮点,初显活力。牧业和林业发展较快,成为带动农业生产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完成牧业产值12.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林业产值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农村劳务输出呈增加之势,外出务工农民达10.7万人,成为农业增收的渠道和主要来源。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50.63万吨,同比下降4.3%;玉米总产量2.12万吨,同比下降44.9%;油料总产量2251吨,同比下降69.5%;豆类总产量4188吨,同比下降9.6%;蔬菜总产量73.37万吨,同比增长5.3%;水果总产量7.8万吨,同比增长70%;茶叶产量5157吨,同比增长14%;药材总产量4585吨,同比增长55%;水产品总产量14250吨,同比增长2%;牲猪出栏197.8万头,同比增长4.8%;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1万只,同比增长19.2%;出售和自宰的家禽273万只,同比增长11.3%;牛奶产量2388吨,同比下降23.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积73.305万亩,比上年减少21.5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111.78万亩,比上年减少4500亩,全年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00%,农村用电量39938万瓦小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950万元,其铺开各类水利工程20010处,完成工程17600处,新建骨干山塘96处,建成标准塘2750处,加固堤防20公里,完成土石方127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260万个,出动机械3000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县工业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为途径,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应对"入世",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24.8亿元,增长30.1%;工业增加值61.06万元,增长26%,其中133家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总产值70亿元,增长40%,完成增加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工业企业产销衔接加强,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8%,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县有71.4%的盈利企业实现利润13.9亿元,增长40%;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6.67%,同比增长27.7%。全县过亿元企业共21家,比上年增长6家,其中过10亿元2家,过5亿元3家。 我县建筑业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和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走集团经营之路,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均有重大突破。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增加值12.1亿元,增长8%;其中4级以上建安企业完成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各项利税2.4亿元,上缴财政税收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9%,有9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全县税收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1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始终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工程,掀起了大建设高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5.2亿元,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新特点。按性质分,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额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5%;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58个重点项目建设竣工和进展顺利。完成投资达36亿,长丰猎豹和通程星沙商业广场等已投入使用,为长沙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积累了发展后劲。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邮电事业发展迅猛。2003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增加值8.3亿元,增长3.5%。全年公路建设总规模达220公里、投资达26930万元。2003年全县全年完成货运量1054吨,货运收入2.6亿元,客运周转量4.4亿人公里,分别增长5%、4%、7%。2003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4895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28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1610万元,分别增长4%、15%。年末全县电话用户达18.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8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8%、8.2%,互联网用户达2.62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