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开福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我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城市更新、产业更优、实力更强、人民更富”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构建和谐开福这一主题,全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迈出了建设经济强区和宜居城区的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区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各次产业协调发展。2006年全区共实现GDP 1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产业结构继续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调整优化。2006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3.6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6.1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1 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比为2.11:27.01:70.88。在GDP累计增幅中,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62%、28.1%、71.28%,分别拉动0.1、4.21、10.6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共完成10.18亿元,同比增长25.7%;一般预算收入8.65亿元,同比增长20.83%。地方财政收入保持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全年净增收入2.08亿元。区级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6%,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5.51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19.7%; 林业产值0.01亿元,同比减少15.9%;牧业产值2.3亿元,同比减少10.1%;渔业产值0.3万元,同比增长7.4%。实现农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8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6万吨。生猪出栏26.8万头,家禽出笼133万羽,水产品产量4100吨。 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面向全国招聘17名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队伍中。完成了21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投入8250万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硬化农村公路38公里,全年共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以“服务城市、致富农民”为目标,不断壮大城郊服务经济。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260亩,创建五星级“农家乐”5个,重点打造了以大明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龙头企业、股份经济持续壮大。2006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80.7亿元,增长21.3%;增加值80.7亿元,增长 21.3%,其中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66.2亿元,增长23.63%;完成增加值17.95亿元,同比增长30.85%。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3家,其中九芝堂、湖南丽臣、湘江涂料、梦洁家纺、毛巾集团,南山乳业、新奥燃气7家骨干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8.7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8.52%;股份制经济成为我区规模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企业改制的大力推进,股份制经济在我区规模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7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07%。随着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入,股份制经济将为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66家,其中特级1家,一级8家(包含2家劳务分包企业),二级31家,三级26家。全年共完成建安总产值56.77亿元,同比增长11.4%。房屋施工面积60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11.9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7亿元,增长26.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56.3亿元,增长25%。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06年是我区的“项目建设年”,也是我区历年重点工程开工最多、投资最大、推进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86个,总投资132.79亿元,完成拆迁123.78万平方米,城区面积拓展4平方公里。 新城路网快速拓展。共拉通城市道路43条,新增通车里程36公里,车站北路、中青路、火星北路、工程兵大道、滨河路、陡岭路、芙蓉北路拓改等12条主次干道先后建成通车,兴联西路、新世纪大道东延线等道路建设即将竣工,四方新城、江湾半岛路网全部拉通,青竹湖镇、洪山局基础路网进一步完善。 旧城改造加速推进。完成新河三角洲一期拆迁56万平方米,东风路提质改造提前竣工,湘春路、潮宗街等特色街区建设稳步推进,伍家岭商圈建设进展顺利。 水利建设成绩斐然。2006年以城市防洪达标为重点,全区共多方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300多处,加固堤防7公里。福安垸、苏托垸、涝湖垸后河、楚家湖综合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部完工,我区再次夺得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十佳县区”称号。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7亿元,同比增长17.1%,按行业类别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8.5亿元,增长16.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亿元,增长20.7%;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12.7 %。按企业规模分,117家限额以上企业共实现零售额77.1亿元,同比增加17.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6%;限额以下及个体户和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69.5亿元,同比增加4.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4%。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全区已形成了以汽车零售、通信器材和石油及制品为龙头的商贸行业特色。全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累计实现汽车零售总额24.2亿元,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1.8亿元,石油及制品零售额27.5亿元,分别增长43.9%,38.0%,25.2%,增幅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年餐饮消费继续火爆,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累计实现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4亿元,同比增长36.9%。 六、经济合作 积极举办和参加招商节会,成果显著。2006年成功举办了“湖南金霞现代物流经贸投资推介会”和“开福(香港)战略投资项目对接洽谈会”,积极参加了“中博会”、“两岸三地物流研讨会”等省市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引进外资2.1亿美元,增长63%,引进省外境内资金26亿元,引资额和增速均名列全市前茅。注重定向招商,在引大引强上取得突破,先后引进了香港恒基兆业、北京世纪金源、美国美联银行等一批战略投资商,形成了投资聚集效应。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扎实推进。2006年,全区共有区属中学8所,小学54所,区属小学在校学生19233人,中学在校学生7155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中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