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经济强区、生态新区、文化名区的奋斗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提质繁北、拓城兴南"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争创一流,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 合 全区经济总量增大、运行质量提高。据初步测算,2003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03955万元,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19.3%,增幅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在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56万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198万元,同比增长31.6%,增幅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01万元,同比增长14.3%。在GDP增长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2、9.9、9.2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分别为1.1%、51.4%和47.5%;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531万元,同比增长31.54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274万元,同比增长46.08%,上划中央两税7257万元。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5.46%,比上年所占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1.9%,比上年所占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38290万元。 "三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2003年GDP中,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是4.2:35.9:59.9,与2002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7、第二产业上升4.7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增大情况下,第三产业下降4.2个百分点。2003年我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坚持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特色农业和都市农业成效明显,农民增收明显。规模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0%。环保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岭路竣工,环保大道建设正抓紧进行,凌峰科技和省服装工业公司等企业入园建设。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成效显著,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不断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为80%,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劳动就业发展稳定,职工工资平稳增长。2003年年末,全区国有集体从业人员6770人,其中国有单位4230人,集体单位1548人,其它单位992人。年末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646元,比上年增长34.1%。2003年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下岗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创出特色,长效就业机制成为全省关注的新亮点,全年新开发各类就业岗位1万个,安置城镇就业人数10741人,其中安置下岗再就业5824人,位居全市首位,省级最充分就业社区9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成绩显著。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承诺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了"三乱"治理力度,加强企业外部整治,全力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诚信践诺氛围正形成。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减低农民负担,2003年,农民负担年人平仅7.16元,与改革前的2001年相比,人平减负37.02元,减负率80.7%;与税改后的2002年相比,人平减负9.47元,减负率为57%,2003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全区经济总量不够大;农业投入不足,农户分散经营、龙头企业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工业发展的空间不足,发展后劲有待加强,企业融资瓶颈仍未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大市场对财税支柱作用不够明显;城市就业与再就业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安置压力依然较重。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3121万元,同比增长5.2 %,其中:农业总产值6129万元;林业总产值1397万元;牧业总产值3932万元;渔业总产值163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1万元。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等一批高效农产品较上年有了大幅增长, 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0650亩,比去年同期减少1050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950亩,其中,谷物播种面积6300亩、蔬菜、油料作物及大豆播种面积21600亩。谷物产量2484吨,水果421吨,全年出栏猪9.15万头,比2002年增长53 %;年末肉猪产量4813吨,比上年增长22.4%。水产品产量2400吨,增长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995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4600万元,增长36.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户完成工业产值94979万元,增长4%。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40196.3万元,增长32.2 %,重工业产值为64403.7万元,增长30%;集体工业完成15314万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9120.3万元。 规模工业技术开发力度加大。200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2220 万元,全区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779万元,比上年净增1009万元,增长45%。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7%,整体经济效益良好。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2003年,全区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3491万元,同比增长43%,因投资的强力拉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6%。完成房屋施工面积87.2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区全力实施"提质繁北、拓城兴南"战略,北部老城区提质改造和南部生态新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投资项目大幅增加。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7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092万元,同比增长73.66%,其中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9977万元,同比增长85.11%。 基本建设成效显著,房地产投资创历史新高。2003年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5110万元,同比增长32.56%,所占比重为30.84%;房地产投资252043万元,同比增长99.46%、所占比重为57.53%;更新改造投资21503万元,同比增长102.74%。2003年,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仍呈现高投入态势,全区12项重点工程强势推进,完成投资10亿元。1350防洪工程提前竣工,湘江大道南段从西湖路拉通到白沙路,黄兴南路延长线和劳动西路改造如期完工,书院南路、湘府路东段和新姚路中段相继通车、长沙大道第四段拉通了毛路,老城区道路交通功能更加完善,新城区骨干路网基本形成。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建设进一步加快,房屋销售面积37.03万平方米,比上年净增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29%、完成1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